作者:杨庆木
前年深秋,经银屏镇党委李书记安排,在镇文化站冯主任陪同下,我同原巢湖报社朱鹤年先生一道,沿裕溪河(锥山以南古称濡须河)顺流行至巢湖市最东端,来到银屏镇的钓鱼村与锥子山(即东龟山)。在此,我们踏寻三国时期魏吴交兵布阵的濡须口古战场,领略这里古巢年代享有盛名的文化胜迹,追访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印痕,了解钓鱼人民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独到贡献。令人欢欣的是,我们还看到合福高速铁路与巢无高速公路的高架长桥犹如两条巨龙横跨裕溪河后在此穿越两山(东龟山、七宝山),腾飞两关(旧称两山在濡须河口为东关西关)蜿蜒远行,使人欣赏到巢湖经济飞跃发展的别样且靓丽之画图。
一、观魏吴鏖战风云
我们一行从钓鱼村街道东出后,冯主任指着前面两山之间的隘口说,那里是古代巢湖通江的出水口,叫濡须。此地在三国时期还是巢湖河网地区,是曹魏与孙吴角逐争锋的古战场。来到现场,只见古时通江的河道已废成狭窄的深水壕沟。冯主任带了复印地图,对着图形指着两山介绍说,东面是濡须山(又名东龟山,当地称锥子山),称为东关;西面是七宝山,称为西关。两处山峰壁立险峻,如两道关门夹河对峙。这里是天然的关隘,高峻险狭,它在古时是拓守着巢湖通向长江出水口的咽喉要道。当年曹操与孙权为争夺江淮,都在此筑城设关、建栅布阵,进行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激烈争战。双方部将都曾在这里叱咤风云、拼斗厮杀。有关濡须口的战略地位及魏吴双方交战争夺情况,古代史志如《三国志》、康熙《巢县志》、嘉庆《无为州志》及光绪《续修庐州府志》等都作了多处记载。
为了更好体会当年古战场态势,我们饶有兴趣地登临东龟山之“文峰挺塔”处远眺,历史上两军对垒、刀光剑影的濡须河两岸,今天已是良田沃野、稻香鱼肥、人和物丰的鱼米之乡了。冯主任指着此山下面环山区域说,这里应是当年东吴的建濡须坞之遗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似半月,又叫“偃月城”。而东面远处尚存古河道的河堤,那里可能就是当年东吴诸葛恪所修“东兴堤”的地方。而现在含山县东关老街与东龟山裕溪河一线东北方的平坦地带,后人称之为“散马滩”,也是当年战争遗址。对面七宝山下,曹操也曾在这里建栅筑寨,如今却一点遗迹都没有,只是志书史册中有点记载。
近观濡须河口两山两关的雄关险道,远望古河布阵设栅遗址,不由得联想到魏吴两军当年曾经在这里演绎了一场威武雄壮的鏖战场面,耳边仿佛听到战马嘶叫声、兵士拼杀声。历史的脚步虽然已经跨越了1800多年,但三国风云却不时还在天空中漂浮。不是吗,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凭吊怀古诗篇引发了人们的追思与感叹!清代诗人吴步林在《偃月城怀古》诗中所云:“……曹魏多军空破垒,孙吴有子但荒城。关分两峡烟犹锁,水接平湖春正生。……”其咏叹历史、评说英雄的佳篇使人回味无穷。而“曹操四越巢湖而不过”的历史典故不仅使南宋词人姜夔游览巢湖时留下了“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的名句,而且还使巢湖“草船借箭”、濡须口“空城计”、七宝山乃“无为之地”等趣闻轶事传颂千古。濡须口承载着厚重的三国历史。
二、游烟霞山水胜迹
我们这次来濡须口寻觅魏吴争雄古战场遗址,既可怀古探幽,参访三国文化胜迹,又能游山览水,欣赏濡须口优美自然风光,实为幸事。
首站是裕溪河边的钓鱼台,亦即“浮丘钓台”。这是一处古迹。康熙《巢县志》记载:“台横踞东流,背山临水,石岸峻峋,贾帆渔舸,往来不绝。”相传周灵王时,浮丘公到山中采药,曾坐此台钓鱼,后乘仙鹤升天而去。明弘治时巢县知县林宗哲几度乘舟来访,并留下《钓鱼台》诗云:“几度乘舟访钓台,浮丘是否钓鱼来?矶头坐迹依然在,数片飞花点翠苔。”此诗赞美了钓鱼台的幽静与环境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仰慕上古仙人、热爱自然的心情。“浮丘钓台”是历史上“古巢十景”之一,只可惜,长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当时显残败之象。这里常年与古迹钓台相伴的是附近一座残危石桥,只是偶尔有人慕名而来观看,显得十分凄凉。闻名遐迩的钓鱼台能否再显盛名,看来还须将此列入银屏乡村旅游之整体环境中去安排才行,我们盼望这一古迹能重现胜境!庆幸的是,在去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投资己将此外改建为“钓台公园”,形成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
这次踏山访水的重点还是濡须口的两山两关。古时,濡须山(东龟山)与七宝山险峻,东西两关雄踞,实在是扼守江淮水道的战略要地。宋代乌江县令龚相在《过东关》诗云:“南北安危险此关,奔流一去几时还?凄凉千古干戈地,春水方生鸥自闲。”这首怀古佳作写景抒情,留下了无限的感叹。现在,三国风云烟消尘散,古濡须河已经改道,沧海桑田,换了人间。在此,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濡须山的神奇、七宝山的秀美,“两关三寺山无数,藏在濛濛烟雨中”,古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动人的“烟雨山水图”,我们这次也来实地欣赏这里的秀丽山水与文化胜迹。
钓鱼台河道的南面即为望湖山与七宝山,而以七宝山名声最大。三国时曹魏占此山为西关,在此立栅建营攻吴,现山中留有“插旗石”与“瞭望石”等遗迹。七宝山满目葱茏,一片苍翠绿郁。明代曾建七宝寺,“层叠云峦,众山扼拱,弥望蔚葱,烟霞无际”。志书记载,“山有巨石,镌有‘烟霞亭’三字,取杜子美‘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诗意”。古巢著名的“七宝烟霞”胜景,曾引来无数文人雅士来此吟诗作赋,“紫气霏腾翠黛山,山头巨石势巉岩”就是写照。现在,七宝山依然山青林秀,古迹遗存,时常还有仰慕之士循登山碎石小径攀山作游,体会昔日“七宝烟霞”之胜境。我们曾向锥山村委会建议,在此山可修路建亭,复“七宝烟霞”之碑。此景点开发后定可引众多游客来此寻古赏景,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东龟山(即濡须山),山上有七层“文峰挺塔”(人们称为东关锥子),位于古濡须水之北岸。由于宋代后,濡须河改道在山之东麓,它现在已位于裕溪河西岸了(而古濡须河在两关之东仍存有旧河道,在现东关镇西北与新河汇合)。清康熙《巢县志》上载:“在新安乡东三十里,以形名。上有寺,旧名濡须寺。有石池,四季不竭。顶上旧有塔山,乃巢邑水口之噙星塔,乃巢邑儒学之巽峰也。”我们这次沿东面小路上山,所见庙、井、碑、塔等皆为文中所示。该山现虽失东关之势,但兀立于裕溪河之西岸,有壁立巢湖通江水道之险隘。“登临不尽英雄恨,万里长江天际流”。在此,可领略三国文化之韵味。
现在,东龟山已列为巢湖市之旅游景点,山上之“文峰挺塔”系明朝所立,数次毁建,后遭雷击,成为残塔。最近市里拨专款修复。而且,从山下有修了专门上山道路,方便游人车辆登山。我们登山上塔纵览,裕溪河水接云天,七宝、望湖诸山群峰苍翠,钓鱼台古迹犹存,特别是高速高铁两条巨龙从山下关口穿越,增添了现代化的宏伟新景。我们盼望尽快把古濡须口各处历史文化胜迹建好连片,开发出银屏镇东端之美丽景点,使巢湖市美好乡村建设再绽新蕾。
三、记火红年代篇章
钓鱼台既指“浮丘钓台”之古迹,也指银屏镇钓鱼村部所在地之街道,是原钓鱼乡政府所在地(钓鱼乡政府后迁至募基墩村)。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是银屏区之钓鱼小乡,后附近黄周乡并入。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濡须口外原属无为县黄龙乡的关山傅与关山冯等村所在的锥山乡亦并入,这就是后来的大钓鱼乡(1958年后改为钓鱼公社),一直到本世纪初并入银屏镇。这里是半山半圩的农业地区。解放后,钓鱼乡人民也曾有过自己的创业发展,对国家作出过独到贡献。
钓鱼乡的黄周联圩是巢县东乡的一个万亩大圩,主产稻麦油菜等。但是,由于圩堤单薄,常受洪水侵蚀。1954年那场大水,使得巢县东乡一遍汪洋,如同三国时期的巢湖东湖口水面。为提高抵御洪水能力,1958年后的人民公社时期,钓鱼与秀芙两乡联合作战,将沿河黄周圩、魏家圩与高小圩三个圩口并成大的黄周联圩,减少几个小圩支流的圩堤防汛压力。这其中,秀芙乡还在沿山一代新建了跃进圩,扩大了农田面积,对解决沿山农村粮食供应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在当时传为佳话。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钓鱼人民开拓思想境界,积极探索农村改革、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针对农村单一种植难以发展经济的情况,圩区群众大搞养殖业,从大搞农户养殖鹅鸭家禽,到改稻田养鱼养蟹以提高经济效益。很快,钓鱼乡的水田养鱼、养蟹面积不断扩大,几乎占了一半农田的面积。这种农田改制不仅富了当地的农户,也带动沿河其他乡如亚父落城圩、含山都胜圩及岱山三胜联圩等地农村养殖业的发展。还有,钓鱼乡沿河村镇率先在裕溪河搞起农船运输,不仅购置货船承揽石料及乡村的农副产品销售服务,而且还跑起客船运输,为沿河村民往来巢城提供极大便利。当时,钓鱼乡先后有钓鱼村、刘湾村、东张村及李湾村都开通了至巢湖的农船航班,每天早上搭载村民进城,在东坝口上岸;下午又从这里将购物返乡的农民送回到家门口。裕溪河每天航行的客船往来繁忙,装载的旅客60%以上都是钓鱼乡的村民。他们在船上热议各家生活的变化,兴高采烈,欢声笑语一片。现在,由于公路运输扩大,才使内河客运航班消失,但在当时却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啊!
在访谈中,冯主任重点讲了钓鱼人民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件事,使我们甚为感动。其一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十多年时间里,原巢湖地区水利局为了解决长江沿岸的崩岸问题,在钓鱼乡专门兴建钓鱼石矿。在望湖山荷花岭一地开矿炸石,将石料先运到河边码头堆放,再每月派一支船队过来集中运到无为县沿江形成崩岸的地方抛江护堤。当时矿山开采、运输、装料等,约有近百名工人作业。从开矿炸石、板车运输、石料堆放、装船卸船,全是人工劳作。当地破坏了山体,损毁了道路;虽服务了民工,得到只是低廉人力成本;而遍布粉尘与石渣,也破坏了环境。可见当时为了保护无为长江大堤,他们也承受了一种伤害,付出了特殊牺牲啊!
第二项工程是在1971年冬与1972年冬两年间,巢湖地区进行裕溪河河道整治时,在钓鱼公社黄周圩中间开挖新河,使河道从东张村直达钓鱼台;由此裁直河道,使得汛期时洪水能加快排泄入江速度,减少沿岸圩区的防汛压力和洪涝灾害。由于在黄周圩开挖新河,不仅使耕地面积大为减少,而且使得有刘湾、辛湾和蔡湾三个村300多户人家达1000多人口的的居住地变成了孤岛,给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也是钓鱼人民为国家建设再次付出的巨大牺牲啊!对于小黄周圩孤岛农民所处的困难局面,政府一直较为关心。感到欣慰的是,2017年12月底,,巢湖市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刘湾岛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了,村民们朝思暮想、盼望46年之久的建桥梦想终于实现。此桥建成后,不仅解决全岛居民的安全出行问题,也有利于其他各项民生问题解决,“钓鱼岛”就不再是孤岛了。今年7月中旬,大桥已贯通,正在修建接线道路,预计年底即可通车,刘湾村民多年盼望的“幸福桥”将给他们送来幸福的生活!
四、览濡河雄关巨龙
我和朱鹤年先生这次钓鱼台与濡须口之行还有一项意外收获,就是亲眼目睹钓鱼大地上腾飞的两处“巨龙”,这是巢湖经济发展呈现的新面貌。
第一处“巨龙”是海昌水泥公司建设的从青山脚下跃进圩经魏家圩的田野,直达裕溪河大王庙附近河岸码头的水泥熟料输送廊道。这条约有七华里长的全封闭长距离之输送管,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全高架跨越农田和村庄,从生产厂区直达河边装运码头,极其壮观。它的出现,既是巢湖市工业发展的一项成果,也是巢湖市工矿环境保护的一个亮点,更是钓鱼人民为国家建设所作的贡献。巢湖市银屏镇石灰石矿藏丰富,但在以前“小、散、乱”地到处开采,造成山体破坏、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为了保护青山绿水,延续矿山开采,必须关闭小矿山的无序开采,走“集中大矿生产、加强矿山管理、严格生态保护”的集约型矿山开采之路。而在此时,原巢湖水泥厂的市区生产矿山关闭,正寻找新的矿山开采与生产场所。由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审慎决策,银屏镇白牡山村的芦塘蕻(音hong去声)、马营洼与清水塘村的矿山被选中。在此建矿山,开展新型环境保护生产,并建设管道运输。这样,不仅能使山体树林植被不会大规模破坏,也使生产运输全封闭,减少粉尘危害。这次在矿山、生产厂房及管道建设时,村庄搬迁、村民安置及农田征用工作均做得很完善。特别是魏家圩河边的码头建设特别出彩。现在,码头上多台大型龙门吊起降,运输船只在港口排列,呈现出现代化港口新貌,也为巢湖市工业化发展描绘了全新的画图。我们驱车到此参观,用手中相机拍下精彩的照片,并留作欣赏纪念。
第二处在濡须口呈现的是两条“巨龙”交相辉映。这就是合福高铁与巢无高速。两条高架长桥跨裕溪河后从濡须口东龟山与七宝山之间的东西关交叉后蜿蜒伸向远方。你如果站在东龟山顶,眼观西北方,裕溪河道宽阔,浩荡河水向东南流入长江,河面上往来运输货船不时鸣起汽笛。而河道两岸的圩区成片农田里,成熟的稻谷在秋风吹拂下掀起阵阵的金黄色稻浪。两条钢筋水泥长桥凌空飞架,跨滔滔大河,越宽广田野。而载满旅客的高铁火车和各式汽车则一路欢歌、一带风尘通过这里,驶向远方,真是无比壮观。这两道公铁高架长桥为巢湖大地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向钓鱼人民展示了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们来到关口两条大动脉交叉通过的桥下,看到巢无高速公路的高架桥跨在合福高铁的高架桥上,犹如两条巨龙汇合飞腾。这种两条大动脉交叉是有着战略决策与经济缘由相统一的布局安排考虑。首先,这两条公铁线路均是北沿江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织部分,从濡须河口一路向南伸向无为从而跨越长江,是一条战略通道,那么它们都要经过地理上的雄关要道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其次,从经济层面考虑,这两条交通公铁“巨龙”从巢湖伸向无为,均是高架长桥跨过这一片较为宽阔的河网地区。如果不从这两山关口通过:线路西移,则要打隧道经过银屏镇扁担山与望湖山这崇山峻岭之中,不但增大建设成本,而且建设周期拉长;如果两条路线东移,也使路线拉长,而且均要经过较长河道之中,使得路基处理也要费时费工。这都是提高建设成本之举。而现在,公铁两条“巨龙”交汇从濡须河口的两山两关通过、一路向南飞腾,缩短了线路,降低了建设难度与成本,正是建设蓝图的最佳决策。值得我们高兴的是,濡河雄关腾“巨龙”,使得钓鱼台地区的山水更雄伟,风光更优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与烟霞山水、文化胜迹在一起珠联璧合,使得巢湖市的银屏大地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