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况有多“牛”,《中国机长》就有多失望

2019-10-06   0不忘灬初心0

《中国机长》改编于一起真实的事件。

2018年5月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在前风挡玻璃破碎的情况下,成功备降。高空,高速,机长刘传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控制住了飞机,然后用34分钟返航成都,安全降落双流机场。机上119名乘客无一受伤,9名机组人员仅副驾驶和一名空乘受了伤。

这不仅在中国民航史上是壮举,在世界民航史上都堪称奇迹。

《中国机长》将此次事件进行改编,搬上了大荧幕。

张涵予演的主角,原型就是当时驾驶这架飞机的机长刘传健,那名拯救了128人生命(119名乘客+9名机组成员)、面对特情临危不乱的“中国机长”刘传健。

更值得肯定的是,从事故发生,到电影上映,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

然而,也许是因为拍摄时间短,影片整体上还行,但依然有着非常多的问题。原型中如此优秀的机长,影片中并没能感受到。

叙事效率低

沉闷的开篇

所有改编真实事件的电影,都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结局的确定性。

所有人都知道事件的结果,那么,如何再去吸引观众。

四川航空的事件刚要改编,就马上有人想到了《萨利机长》。

都是飞机事故,都是机上人员全部获救,在既定的结局之下,《萨利机长》是如何处理呢?

首先是打破思维定式。

所有人都知道结局了,但《萨利机长》一开始就是飞机坠毁的情节。然后马上,萨利机长从噩梦中惊醒。这样的开局,紧张的坠机戏,抓住观众注意力,同时,打破了结局既定的事实,让观众更加关注影片本身,摆脱已知的信息。

接着,由开头引出倒叙这种叙事方式,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产生了悬念,让观众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后,揭开事件的真相,告诉观众事故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构非常完整的改编故事,既避免了观众已经早早被新闻剧透的窘境,同时,提升了事故那208秒的紧张性。

反观《中国机长》,一条线的叙事,使得故事线松散,令人昏昏欲睡。

同样开头来看,《中国机长》铺垫的形式太过明显,没有任何亮点。

之后机场的画面,候机楼旁朝阳下等待指示的群机,占着一排座位躺下睡觉的自私旅客,拎着大包小包互相拌嘴的小夫妻,已至暮年仍向往远方的夕阳红旅行团,作为铺垫戏,这一段实在是太长了,并且完全一个节奏,甚至还没网友拍的VLOG精彩。所谓的豹头猪肚凤尾,影片的开头,垮了。

支离破碎的内容

事故最最关键的是机长对于飞机的操控,但影片驾驶室的情节少之又少,而且没有任何起伏,全程机长“镇定”的在开飞机,除了副驾驶甩出机身的一段,甚至都没有感到风挡玻璃已经碎了。

中间加入了过多人的反应,机组人员的,群众的,塔台的,军方的,家属的,航空爱好者的,平民百姓的,这些反映没有很好的融入故事,反而冲淡了故事的连贯性,使得整个影片支离破碎,让仅存的紧张感完全被稀释掉了。

抻时长的结尾

影片一共两小时,但真正的危机在一小时左右已经差不多解除了,此时,距离影片结束还有四十多分钟,那么,接下来的剧情就感觉完全是在抻时长。

强行煽情、强行贴近主题,其实事故调查、甚至于PTSD等还有很多可以拍的内容,但全部省略了。

剩下的全是温情,是抱在一起哭。而这些,并不精彩。

过多的失真

表演不真实

影片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失真,这也是无数中国电影都一直在犯的问题。尤其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失真是大忌。

作为灾难片,如此重大的事故,从机长,到机组人员,再到机上乘客,外观丝毫没有被破坏,仅仅是乱了发型,令人不可置信。

单说机长,9800米高空,800千米每时的速度,风挡玻璃破碎,副驾驶能看出受了伤,机长面部竟然全程没有丝毫的变化,想想鼓风机吹脸的情况。更甚至于,之后穿越云层,冰雹袭来,真想知道,风挡到底碎了没。

机上的人员,即使在飞机上被甩来甩去,仅仅也是发型乱了。

机上的乘客,都格外的平静,丝毫不像是面对生死的人。

塔台的工作人员,面对一架很有可能要坠落的飞机,全程如此镇定。

所有的人员,直白的在告诉你,我们在表演。

“我在演机长,我在演乘客。”

这还是有真实事件作为背景的,单拿出影片来看,甚至可以认为是虚构的。

情节不真实

说完表演上的失真,再说情节上的。

在中国,飞机刚刚失联,全中国都知道了,这绝对不可能。

航空爱好者们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得信息,没头没尾,实在是夸张。

飞机降落时一群人在拍照,这些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

割裂与现实世界,使得影片质量再次降低。

包括面对困境的机长,因为想到了女儿,想到了对她的承诺,激发了他的潜能。

看起来很感人,但并不真实。

现实中的刘传健,在命悬一线的时候,压根没想那么多,他说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要把飞机控制住”,因为机长的职责就是把飞机控制好。

事故发生时,5号空姐缺氧昏迷,居然还能自己醒过来,而清醒后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把餐车刹车给按了。

最最无语的是,飞机降落时,无数的消防车等等都在跟着跑。

飞机停下后,那么长时间了,消防车呢。

机长们知道事故的原因,机组人员不知道,这么重大的事故,作为不知情人,至少应该再确认危机是否解除。

地面人员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仅仅是机长一句风挡裂了,后面全程是失联状态。这种时候,不是飞机降落,危机就完全解除的,而所有人明显已经完全松懈了。

这些,完全都不是真实的情况。

本应该表现的更好的内容

清单更显机长的“牛”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飞机起飞前的检查,机组人员是在读手册。

这个手册,或者叫清单,对于飞行来说,非常重要。

任何复杂工种,很多都会有工作手册,它列举了所有的工作事项,尤其是工作的顺序,汇聚了无数工作人员的智慧。

开飞机,其实是非常简单而又无比复杂的工作。

说简单,是因为有这个叫做清单的东西,你按照上面说的一步一步做,就能完成。

说复杂,是因为清单本身非常复杂,能够读懂已经非常困难;就算严格按照流程来,依然需要不断的训练。清单已经基本上列举出了所有的可能性。

然而,影片中出现风挡破碎的问题,清单中没有列举,机长完全是凭借经验完成的备降,这才是机长真正牛的地方。

影片开头不断的在展示清单这个事项,但后面完全没有,不得不说非常可惜。

专业训练

影片中乘务人员不断的在说,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请相信我们。

发生事故后,我们能看到乘务人员快速的带上氧气面罩,做到就近位置,系上安全带,然后就是提醒大家,坐好,吸氧。

但仔细想想,仅仅这样,就是专业吗。

乘客是没有受到过任何训练的,在面对事故时往往惊慌失措,甚至于作出极端的事情。所谓受过专业的训练,应该,或者说必须包括如何协助乘客应对灾难。

影片中并没有很好的展现,从释压后到着陆,乘务人员做了很多,但完全没有任何片段,展现乘务人员去引导或者帮助乘客去应对危机。包括着陆时的应对撞击的姿势。从这方面讲,一点也不专业。

PTSD

结尾,提到机组人员已经复飞。

这是因为,即使这么伟大的机长,在面对如此灾难事件后,也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机组人员。他们时长会被恐惧笼罩,噩梦,失眠,而能够真正做到康复,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本应该是挺好的内容,依然被创作团队略过了,实在可惜。

中国机长,不是一个人

电影最后,监管局领导满脸肃穆,走进飞机检查驾驶舱。

检查完毕后,领导惊诧地说出了六个字:

“怎么那么牛啊……”

此六个字,放到张涵予身上,无疑是不成立的。

但此六个字,放到刘长健身上,无疑是成立的。

专业的不只是刘传健,还有整个机组、空管以及机场工作人员

二机长梁鹏,玻璃爆裂时,正在客舱休息。

当听到爆炸声,他第一时间就是返回驾驶舱。看到机长情况没问题,二机长梁鹏就负责和塔台通讯,其实当时噪音太大根本听不到,只能不停盲发。

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吸出窗外,过了二三十秒才顺着气流爬进来。他恢复以后也一直在发“7700”的遇险信号。

空乘更是一直在客舱努力安抚乘客情绪,帮助他们戴氧气面罩和系安全带。

至于飞机后来可以备降成都双流机场,也是因为空管部门一直没有放弃和航班联系。

在他们下降之前就调度好跑道上的所有飞机,让他们可以更安全更顺利地降落。

一次奇迹背后,是千千万万专业人士的坚守和努力。

创造奇迹的不是一个人、一瞬间,而是一群人和一辈子。他们只是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即使是已经提到过的萨利机长,在自传里是这么说的,“1549航班不仅仅是5分钟的飞行经历,而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地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刘长健机长强调过,任何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民航飞行员都有能力把飞机开回来。

所谓的英雄,他们的不平凡,只因为他日复一日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

最后,用张涵予在剧中的一句话:

“驾驶员”是需要细致与准确,光漂亮没用。

希望今后的电影工作者们,能够如同刘长健以及他的机组人员一样,能够兢兢业业,真真正正完成一次“完美的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