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0,一部可能最为过誉的国产现实题材电影

2019-09-08   0不忘灬初心0

《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9.0,超过120万人给出了评价。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能够上映确实非常不容易。

影片质量确实很不错,剧情紧凑不拖沓,人物的动机设置充分,一环推着一环,演员演技全体在线。

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比如橘子,比如病友的“集体宿舍”。

但是,相比于杀人回忆,熔炉,以及盲井等现实题材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与真实情况存在的差距

现实题材电影,在剧情和悬念,可以有一些精巧的设计,但是,电影一定要讨论真问题。

而《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的主创们,与原型人物陆勇,关系并不密切。在剧本创造阶段,并没有直接和陆勇联系过,只是在电影开拍之前,找到陆勇,介绍了剧本的内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原型人物并没有提供咨询或者相关的背景信息。

首先,与真实情况最大的差距,是动机不一致。

原型人物,陆勇,他本身是一个慢粒患者,他所做的这一切,走私仿制药,首先是为了自救,然后才有了救人。而且陆勇并没有获利,但是电影中的他赚更多的钱。

其次,事件的结果不一致

动机的不一致,导致了事件结果与真实情况也是相差甚远。

陆勇曾经被抓,但不是因为出售假药罪,而是因为他在淘宝上买了信用卡,以妨碍信用卡罪被抓。在调查动机时,才牵扯出假药这个问题。而最后,陆勇并没有因假药定罪判刑。

还有,电影中的一些设定,与真实病患并不一样。

慢粒白血病患者,并不需要戴口罩

而电影中的描述,是带了三层。

慢粒白血病是癌症中的幸运儿,有着极高的治愈率,5年的生存率在九成以上。

电影中的他们,是无时无刻不戴着口罩,这更像是一种奇观性的展现,为了最后十里长街送的徐峥的时候,有那个非常震撼性的转折。

这点非常像《美丽心灵》中,最后一幕,所有人都给纳什送钢笔。

这是非常巧妙的一个剧本技巧,但与《美丽心灵》不一样的是,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影片中效果很好,感动了很多人,但不得不说,这是在消费病人真实的情况。

还有,慢粒白血病人,并不像影片中,王传君为代表的瘦骨嶙峋。

长期服用伊马替尼等药物之后,病人会面部浮肿,并且有斑点,整个人会有变胖的感觉。

这似乎是主创们的一些思维定式,觉得得了癌症,就要像《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那样,瘦成皮包骨头。

简单善恶对立

影片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矛盾冲突。

一边是外国资本主义——跨国药企,化身一个油头中年男性,作为一个绝对的恶的存在。

另一边,是受苦的低层民众。

他们的矛盾点就是在于吃不起药的病人与药企的逐利行为,甚至把民众与药价过高的的矛盾,用了非常激烈的抗争的形式去宣泄,但是真实的情况,远非如此。

中国进口抗癌药的价钱这么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关税,以及各个中间商的加价;另一方面,这些进口药真正能够在中国投入使用,流程非常长,需要重新做一遍临床检查,以及多项的测试,整个审核的过程甚至长达3到5年的时间。

这里涉及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影片把这种复杂的矛盾简化为民众对于资本的矛盾是非常不公平的。

电影最后的字幕,其实提到了一个数据,2012年,慢粒白血病的存活率是30%,2018年已经提升到了85%。

我们仔细想想,治愈率从低概率提升到高概率,这是谁的功劳?这应该是人类科技和医疗水平发展的结果,是真正在研发药物的人的功劳。

而影片的逻辑非常奇怪,研发出了让成活率大幅提升药品的药厂,成为了第一反派。关键的问题是,这么一个设定,还感动到了无数的人。

那么,再深入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个药这么贵?

有统计表明,就这个格列卫的销售额,每年将近50亿美金。

听起来特别高,好像这些国外的这药真是黑,为什么不能便宜点。

实际上,这些药品的生产成本非常低,但是,他的研发和推广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

像诺华公司,就是影片中影射的这家公司,单个药品的研发费用大概需要几十亿美金,而他们每年不只是研发一种药,但不是每一种药投入了研发成本,就一定能研发出大幅提高存活率的药品。

比如说一下子投入5个科研的方向,最后可能只有一个方向出现成果,甚至一个方向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机构研发药品呢?

这个情况,其实和中兴的芯片、华为的操作系统相似,就是因为这些产品的研发,短期内是一个特别费力不讨好的事,他是需要几十年长期不断的投入,才有可能出来成果的。国内现在的这个快餐的时代,所有投资人都希望,今天投进钱,明天就有收益,怎么会存在长线投资。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真有人愿意,长线作出来的东西,很可能被其他厂家快速的“山寨”,现在的环境,长线投资者的利益,似乎也很难保证。

煽动意图明显

正如上面所说,现实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药厂也不应该是最大的反派。

电影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强化贫富的对立。

影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非常经典,但真正现实的世界,并不应该仅仅讽刺为富不仁。

穷与富并不一定有是非对错。

最近很火的《寄生虫》也在讲贫富,但它就没有这么简单的对立。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是情法对立。

影片中,药厂发现有仿制药,在法律上是不合法的,所以报警了,那么,警察去执法有没有过错?没有!

但那些病人这么可怜,封掉仿制药就是不给他们活络啊。

但这不是,更不能是警察的过错。

前面讲到了,仿制药的问题非常复杂,但影片跳过了这些问题,直接推到了警察身上,成了法与情的对立。

影片中或多或少,都在暗示着资本入侵了公检法机构,尤其公安局长,他的那个形象非常值得玩味。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警察局长带着一群警察,在开会的时候,旁边坐的就是医药代表。

现实中,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案件相关方去旁听警察的内部会议,真是把我们的警察机构想的太简单了。

还有一个场景,最后徐峥被抓的一幕。徐峥把这车一横,把警察挡在了外面,让抱着药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先走。

在这一刻,徐峥拦住的是警察,相当于把执法者放到了反面的位置上。

仿制药这件事,不论是作为原型的陆勇先生也好,还是徐峥也好,他在情感上或者道德上,是完全占据制高点的。或者从电影里面的逻辑来说,在情感上,他最后的举动,确实也情有可原。

但是他情有可原,甚至他确实是做了社会有利的事情,这个不代表执法和法律本身有错。

在很多的时候,情和法是可以并举的,而并非是请法对立的,尤其是在中国。

法律作为定罪的基础,而伦理会作为出罪的依据。

法律,是不会惩戒做了好事的人。

就像原案本身,最终也没给陆勇判5年。

但影片需要一个悲情英雄,在最后的十里长街,将影片内容推向高潮。于是为了刻意的营造这个戏剧冲突,有了贫富对立,有了情法对立,甚至,有点煽动的意味。

总的来说,《我不是药神》,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但远远没有达到现实题材电影应该做到的。

至少,现实世界并不如影片中那么简单,推动世界前进的也许是那些“黑心”的药厂,为我们守护正义的可能是那些“麻木”的警察。

《我不是药神》,一部过誉的现实题材电影,但希望今后,国产电影中能够多一些现实题材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