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辛安泉---西流“文昌阁”古人为教育后代,记住家乡之壮美,彰显地气之灵秀,继往开来,修德而读书。修建文昌阁,修成后这里名儒岁出,周围村庄先后考中过许多举人和秀才,直到如今,这里仍是文化之乡,人才立地。
潞城市城区东北二十公里处,有一个美丽的村子叫“西流村”。这里青山为屏,碧水如镜,风静云恋青山树,莲动鱼戏水中天,是中国北方的江南,太行山中的一块绿色宝石。
浊漳河缓缓地从西流村边流过,逶迤而去,携着尧雨舜风,一路讲述着上党古老的故事,踱入了海河,注入了渤海,投入了太平洋宽广的怀抱。
西流村村东临河处有一座古老的文昌阁。此阁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拱形的券洞,可通车马人行。上层是文昌殿,古朴而精致。券洞上嵌着一方石额,石额上刻着“晚渡流芳”四个大字。 “晚渡流芳”是潞城的古八景之一。
潞城的历代文人对其多有吟咏。如,明代潞城县知县冯惟贤留有诗作:
环抱青山烟树稠,一湾绿水向东流。
耕樵归去牛羊下,日落平川晚渡舟。
清代潞城县知县张士浩也留有诗作:
水波潺湲沂浅流,斜阳残照漾津头。
往来农务村村急,满岸杨柳不系舟。
西流村的“晚渡流芳”不仅有许多文人诗咏,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文昌阁也叫魁星楼,一般是建在州、县儒学的附近。文昌是天上星官的名字,又叫文昌星,民间认为他是专门管理人间读书和科考功名的一个天上的星官。
西流村并非州、县治所,也没设州府、县学,却为什么建有文昌阁呢?还是让我来讲述一下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吧。西流村和黎城县的潞堡村只有一河之隔。西流村在浊漳河的西岸,潞堡村在浊漳河的东岸。传说古时候潞堡村有一个姓程的书生,他自幼聪明好学,三岁就学会了写许多字,五岁就背会了许多诗文。程生家境虽然贫寒,父母双亲却忍饥挨饿也要送他到西流村的私塾去读书。程生是个孝顺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要渡过浊漳河回家帮助父母亲干活。
私塾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年轻时曾中过进士,博学多才,在州府衙门里做过官。他性情耿直,因看不惯官场黑暗,所以隐居在西流村中,开馆授徒。一天晚上,暴雨刚刚下过,程生放学后照例要赶回家。老先生说:“孩子,你今晚就别回家了,下了一场这么大的雨,河水暴涨,你过河肯定危险。等到明天河水落了,明晚你再回家吧。”程生想,雨下得这么大,家里破房漏屋的,父母双亲还不定忙成什么样了呢。他越想越着急,就对老先生说:“先生,我还是渡河回去吧,下了一场这么大的雨,家里说不定漏成啥样了呢。”老先生拗不过程生,只好让他回去。
程生急匆匆向家赶去。老先生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登高远眺,只见浊漳河渡口停泊着一条小船。程生一上小船,船头上便立刻亮起了两盏大红的灯笼,引船开航。程生坐在船上,小船在滔滔波浪中稳稳当当地航行,安然到达了河的对岸。老先生看得都惊呆了。他想,渡口的小船必定是神人安排的,并暗中相助程生渡河,于是惊叹不已。
从此以后,便更加喜欢程生,并费尽心血竭力培养他。
潞堡村有一对夫妻,妻子绿枝心地善良,安分守己,时常接济穷乡亲。她的丈夫却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是个浪子。绿枝经常规劝丈夫,要他勤劳俭朴。有一天,有一个衣裳褴褛的老人从绿枝家门口路过,走入门来讨水喝。绿枝给老人家倒了碗开水,并把家里蒸的馍馍拿给老人家吃。老人家吃饱了,喝足了,出门上路了。
绿枝的丈夫赌博输了钱后回来了。他输了钱心中本来就很不高兴,又听说绿枝把馍馍给了过路的老人吃,于是对绿枝又打又骂,并且要写休书把妻子休掉,可是不会写“休”字,便在休书上空下“休”字,便来找程生,并央求他补写“休”字。程生不知情况,当下给他补写了“休”字。
奇怪的是,自从程生为那个浪子在休书上补写了“休”字之后,他渡河时船头上就少了一盏红灯笼。又一天晚上,老先生登上高处,目送程生渡河,发现程生所坐的小船的船头上少了一盏红灯笼,想来程生必定做了什么错事儿。第二天,程生来上学时,老先生便怒气冲冲地责问程生近来做了什么亏心之事。程生想了想,自己也没做什么亏心事儿。突然想到一件事儿,就是为村里那个浪子在休妻书上补写过一个“休”字,并把这件事儿如实告诉了老先生。
老先生痛斥了程生一顿,并严肃地说:“你回去找那个休妻的人,和他要回休书,把你补写的‘休’字撕下来吃掉,否则,别来见我。”程生听了老先生的话后,悔恨不已,立刻回到潞堡村,和那个休妻之人要回休书,并撕下那个“休”字,吃到了肚子里。
又是一个河水暴涨,风高浪急的夜晚,老先生再次登高目送程生渡河时,看到程生乘坐的那条小船的船头上失去的红灯笼又亮了起来。河中的浪头有一丈多高,一个接着一个滚滚而来,但只要到了程生的船头就立刻化解成了一团水雾。船头上的那两盏红灯笼从雾团里接连穿出,格外明亮。
程生学成后,恰逢大比之年,便上京赶考,三元及第,官居布政使。他为官清廉,名声大振。“晚渡流芳”的故事便在浊漳河两岸流传开来,经久不衰。
西流村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在村头建起了“文昌阁”,并镌刻了“晚渡流芳”的青石匾额。文昌阁历经风雨数百年依然屹立。 “晚渡流芳”的故事在西流村一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已成了西流村一带乡民们的道德底线。
西流村是潞城西瓜,花生、核桃、柿子的产地。这些人人喜爱的美瓜美果生长在野地里,也没有专人看护,却从没有人偷摘偷挖偷卖过。这就是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乳汁,滋润人们心灵的伟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