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家乡发现了诸多之最,其最大的发现之一便是这三处现存经典的城堡式高楼——“避兵楼”。分别是:南泉庄高楼、琚寨高楼、南宋高楼。它们既不同于普通民居,更不同于寺庙,是一种特殊历史状态下的特殊产物。看见它们,让我想到了沁河边的皇城相府,如果没有那个兀然崛起的藏兵楼,皇城相府会大打折扣,缺少了许多锐气。同样正是因为上党区发现的这些避兵楼而让家乡的历史文化变得更加多样。
南泉庄高楼
位于八义镇南泉庄村正中。遗存的是单体建筑。创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乾隆十九年(1754)、民国20年(1931)曾经修茸。楼高约20余米,长15米,宽7米,单檐硬山顶。建于高0.55米的石砌台基之上,一层为三孔砖砌窑洞,内有水井。一层开有小门,水板上穿满铁钉,俗称“铁裹门”。窑上是三层阁楼,每层用木架结构棚起,地面用小方砖铺设,楼内有木制楼梯。阁楼各层宽五间,设三个窗户,站在顶层瞭望,十余里外风光尽收眼底。顶层后墙嵌民国20年(1930)《重修高楼碑记》碣一方。据村民说,由本村裴姓人家建造,目的是避兵祸。
琚寨贾家高楼
位于荫城镇琚寨村北的贾家院内,第三个院的主楼就是这座“避兵楼”。现存为明代遗构,体量比南泉庄高楼略宽大一点,为三间、四层楼式建筑,楼高约20余米,长15米,宽7米,单檐悬山顶,圆拱券门窗,楼门出硬山式抱厦,底层仍是铁裹门扇,楼顶青瓦盖覆。第四层的开间均为开放式,可以用以瞭望敌情、风光,十里外的情况一览无余。
南宋孟家高楼
位于南宋乡南宋村,此处建筑是三大高楼中最为雄壮高大,称之为“南界擎天柱”最为贴切。高约25米,分5层,长15米,面阔5间,宽达8米,进深四椽,楼梯内置。楼体有铁钉巴墙,“里墙不露钉,外墙像铆钉”,起着固楼作用。最高处有瞭望台,顶层有垛口,为兵丁看家护院守护之所。加上下面围栏底座,坐落于村北大路上,远远观之,似木梯形状,下宽上窄,气势惊人,堪称完美之构建。楼西方向有城墙一道,直达西面山坡。孟家高楼的独特设计既便于生活居住又能在乱时自卫避难。
避兵楼显然是为避兵匪之灾而建。明未清初,社会激烈动荡,天灾人祸接连不断,许多富户为避兵匪劫掠,纷纷修建起具有防御价值的城堡高楼。这三个高楼,仅是硕果仅存。它们呈品字形点缀于县境南部,它们又似擎天柱,镇护着这块土地。如果说,都城隍带给故乡的是福气,那么这些建筑带来的则是安全感。
众所周知,这些文物古建筑作为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见证着这里悠久古老的文明,它不仅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和源泉,更是我区打造全域旅游的资源和财富。保护好、利用好文物,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诚心希望全区人民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古旧建筑保护工作,通过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题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进一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携手并肩、勠力同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上党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