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多,家住文慧园小区的张先生不急不忙地驾着车送孩子上学,途经滨河路时心情异常舒畅,因为再也不用担心被堵在路上。
一年前,和张先生一样的社区居民为了上班上课不迟到,不得不绕远或早起一小时,怕的就是这个路段早高峰期间的堵车,一年后,在北太平庄街道的牵头治理下,百姓家门口的路终于告别了“梗阻”。
今天的基层之治,咱们就一起来听听滨河路脱胎换骨的故事。
堵
滨河路位于北太平庄街道南部,长约2公里,沿线串起文慧园等多个老旧小区,是小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线。背街小巷环境改造提升前,原道路宽度5~8.5米不等,为双向行驶道路。
路窄,又是双向行驶,滨河路难免显得逼仄。由于周边小区停车空间资源不足,居民多将小轿车停靠在路侧,道路通行率降低,又给滨河路的交通“雪上加霜”。
中间被挤成一条窄道,两车相对而行,每每拥堵,让路过的行人和正常行驶的司机苦不堪言。“一堵就是三四十分钟,堵得厉害的时候,一个多小时都动弹不得。”附近居民杨先生回忆道。
改
2018年,滨河路被列为市级挂账的整治提升背街小巷。
私搭的违建、乱摆的小摊没了,多出来的是居民期待已久的“街心公园”。 随着河道走势,一条新建的景观廊道蜿蜒开去;紫薇、碧桃、连翘、竹子等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青砖甬道铺陈其中,四周花香叶绿……
环境好了,交通也得跟上。
北太平庄街道“吹哨”联合市河湖管理处北环所、海淀区交通委、区交通支队、清河交通大队共同商议道路的交通缓堵工作,研究确定滨河路的改造方案。
在北京市及海淀区相关专项工作小组督导下,北太平庄街道新修了道路,并将之全线调整为东向西单向线,增设了交通护栏、减速带,施划了停车位,完善了该区域交通“微循环”,缓解了北岸小区居民的停车难题。新建的景观廊道内,也专门设有青砖甬道,供老人及上班族步行。
今年6月末,道路施工基本完成。
走进滨河路,坑坑洼洼的路面被崭新的沥青路面所取代;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安装了隔离护栏,“人车分离”保证了行人安全;道路双向行驶改为单行,避免了车流“对冲”;道路较宽区域规划了居住型停车位,周边社区的机动车整齐地停放在车位内。
“和以前比,现在真的太舒心了”,附近居民段先生觉得,道路改为单行后,通行效率提升不小,“以前经常饭点儿还在这堵着,有时候家里老人都等急了,现在不会了”。
治
其实,滨河路的改造只是北太平庄街道开展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作为市疏整促专项办重点督导的治理类街乡镇之一,北太平庄街道有“两多”。
人多。常住人口18万余人。相关资料显示,该街道在北京人口密度排第二、海淀区排第一。人多地少,寸土寸金。
老小区多。街道32个社区中有20个无标准化物业的老旧社区,管理难度大。
如何最大限度听取居民呼声?如何真正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在滨河路乃至更多的基层治理工作中,“共治”都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从“改什么”到“怎么改”,再到每一个设计的细节——北太平庄街道通过问卷、座谈、公示等各种渠道广泛吸纳民意。
纳民意,民满意。
如今,滨河路通畅了,街道和周边居民沟通的桥梁也更贯通了。“现在,大家对社区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住在附近的刘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