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曾指出: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就业教育,教育就完蛋了

2020-02-22   小小罗说教育

他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多有撰述并为此奔走,他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他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教授。

钱理群教授是标准的北大人,求学时在北大读本科、研究生,工作时在北大当教授、博士导师。他曾被北大评为“最受欢迎10大教师”,是中文系资深教授。他是个理想教育主义者,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对此念念不忘。2002年从北大退休,本该颐养天年,他却发挥余热,亲自去南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授课,也曾到贵州山区中学开展实验课,投身基础教育,关注中学和农村教育,一做就是十年。

他曾说过当人老了,经历了很多事以后很多事情都看穿了,也有很多人都绝望了,但是唯一不能看穿或者是唯一不能绝望的就是孩子。“不能对孩子们绝望”是他坚持的动力。他的教育观点曾指出:“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就业教育,这教育就完蛋了,整个教育就完蛋了。”

他对此做了更详细的分析。他说,有不少学生到了大学,还是用中学那套应试方法。不少大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看笔记,都非常用功,但是把分数看得极其重要,一天到晚就是为了分数。他们缺乏独立读书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缺少理想,缺少目标,读书就是一工具性。不少大学生一入学就考虑就业问题,然后根据就业要求,对学习的所有要求,就是为了日后就业,把这作为全部的出发点,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大学教育完全被就业教育所捆绑了。可有些学生却不知道,以后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的一个时代,对每个人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人很难固定在某一个职业上。可能在某一行业失业了,他要不断换工作,因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它不断的推出一些新的行业新的领域,就业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变通的能力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以说,他希望大学生们要有强的更新能力,学会终身学习,还要有创新能力,否则这些教育都是失望的。

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推行素质教育已达成了社会的共识。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拓宽教育内容和新教学模式,也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但是,现实还有些地方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偏差,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存在走“走过场”现象,有的是拿“平均分、合格率、优生率”来对老师论英雄,拿升学率作为学校评价标准。学生开展题海战术,唯分数论还是暗地进行。这一现象在高中教育普遍存在,民办高中学校尤为突出。不少高中生反映现在一天6小时睡眠都保证不了,除了考科目外,其他科目全部取消,日夜开展题海战术,没有时间锻炼,没有周末,压力极大。他们就是学习的机器,分数就是他们的命根。有些学校只顾少数专子生,忽略大多数学生,多少人考上重点大学就是某些学校吹嘘的资本,来年招生的“利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会应试的工具,缺乏创造力。

就业率是衡量大学的一个标准,大学生毕业能找到工作也是读书的目的之一。可是现在有不少企业却发现,他们对大学生人才也有不满意的地方,第一条就是他们缺乏创新能力,第二条就是没有团队精神。这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大学单纯追究就业教育就是一条,以就业性为导向,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生一开始就是为就业而学,所有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就业,造成学大生知识面狭窄,不具备创新能力,不重视人才的终身学习观念、独立思想的培养和健全人格教育,所以不少学生出来工作也缺乏团队精神,急功近利,只顾个人利益,难以有更大的贡献。

钱理群教授一心为教育事业奉献令人敬佩,他敢于直言和面对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意见,难能可贵。这些观点虽然过去了好多年,但是这些观点对现实还是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