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坊,卧虎藏龙。即使在西安多年了,一走进去也还是辨不清方向,弄不清它的具体边界在哪儿。在回坊,有一座据称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的古建筑群,占地18亩,壮丽无比,堪称中国历史文化瑰宝,每年有上千万人走进这里。它便是回坊化觉巷清真大寺,又称大清真寺、东大寺。
化觉巷清真大寺是中国与北京牛街清真寺、宁夏同心清真寺、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齐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也是西安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古清真寺。
回坊里清真寺很多,化觉巷清真大寺大概是唯一一个收取门票的清真寺,因为收费的缘故,很多外地游客反而比本地人更熟知这座寺,外地游客到了西安,不在乎多花上25元门票钱,而本地游客,除非对历史和宗教特别感兴趣,大概不会愿意出这个门票钱。他们更愿意拿这门票钱在回坊吃碗泡馍。
清真大寺紧挨鼓楼,一圈青砖围墙将古寺包裹得严严实实,只能看见高处古老的檐角。黄小黄第一次走进寺里,仿佛步入了一个古代宫殿,美轮美奂的园林里,古建俨然,照壁、牌楼、匾额、石碑、石坊、亭台楼阁,让人目不暇接。如果不是无处不在的伊斯兰文字,根本想不到这会是一座清真寺。这也成为了化觉巷清真大寺的最大特点——它是一座回汉融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古清真寺。
古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从东到西共有四进院。长250米,宽50米。如果从上空航拍,它的平面布局应该是一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
漫步在古寺园林中,四周建筑比较低矮,朝阳斜晖能漫射到园林。黄小黄游览的时候正是傍晚,落日的暖色调镀满了这个古老的天地。移步换景,每一进院都有值得驻足的东西。
第一进院,不可错过的是高耸的砖雕照壁和牌坊。尤其是牌坊,已有400年历史,斗拱层叠,琉璃瓦覆盖,飞檐灵动,蔚为壮观。牌坊的南北两侧各有厢房3间,里面陈列着明清家具。
第二进院,最惹眼的是一座三间四柱式的石牌坊,古朴雄浑,中间镌刻着“天监在兹”,两侧为“钦冀昭事”和“虔诚省礼”。
石牌坊左右两侧,是镇寺之宝,一侧是明万历年间由冯从吾所书“敕赐重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着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的“道法参天地”;另一侧是清乾隆年间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阴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敕赐礼拜寺”。
连接第二进院和第三进院的是清真大寺最古老的建筑敕修殿,明代时,这曾是清真大寺的正门,殿宽三间,悬挂的金字横匾“敕赐礼拜寺”也是董其昌手书。殿内有一块记载着阿拉伯历法的“月碑”。透过敕修殿,能看见一座八角的三层攒尖顶楼阁,那是宣礼者呼唤教徒礼拜的省心楼,非常精美。省心楼的南边是官殿,北边是藏着明代古本古兰经的讲经堂。
跨入第四进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奇特的建筑,三个亭子由廊道相接,并立在眼前,仿佛凤凰舒展双翼,于是得名凤凰亭。
沿着古老的石道,登上一个宽阔的月台,月台尽头,一座蓝顶的殿堂巍然伫立,这便是古寺最神圣的礼拜大殿了。
礼拜大殿面七进四,面积达1300平方米,可容千余人同时礼拜。大殿顶棚藻井有600余幅彩绘,窑殿四壁遍布由古兰经文和伊斯兰风格花草图案组成的雕画,在全世界伊斯兰寺院中都十分罕见。
行走在斜阳古寺中,感受那一份闹中取静的静谧,欣赏着千百年积淀的文化瑰宝,感觉还是很好的。走出寺门,行走不多时,便到了人潮汹涌的回民街。
周边景点密布,有钟鼓楼、高家大院、都城隍庙等。往西走到大学习巷,还有一座清真寺,同是回汉融合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规模和壮丽程度虽比不上清真大寺,却是免门票的,也值得一游!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