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曾有条庆平后街,这里有着唯一的冰糕厂……

2019-07-17   淄博二三事

在张店,曾经有条小街,叫“庆平后街”。小街不长,从南到北不到500米。庆平后街南到张店斜马路,北到红旗四路,也就是现在的新村西路南一巷。

很久以前小街的两侧夹杂着许多住户,都是张店的老市民。东侧还有张店橡胶厂的后墙,再往北走小街的西侧是张店制冰厂的大门,张店人都习惯叫冰糕厂。这里是从解放前一直到改革开放张店唯一生产冰糕、汽水、酸梅汤的地方。

(原冰糕厂的大门就在这个位置,居民楼位置是原制冰厂车间)

小街一到夏季热闹非凡。从早上三四点钟,冰糕厂朝东的一个小窗口外面就排满了卖冰糕的人等着写票提货,队伍从小窗口一直往南排,延伸出一二百米,占了半条街。

(在没盖居民楼前,这个窗口的位置就是原先旧平房写冰糕票的位置)

排队的人群大部分是张店地道的小市民,她们都指望夏季卖点冰糕维持生活。为了公平,冰糕厂规定提冰糕每人一次只能提300支。长长的队伍都写上冰糕票提走冰糕时这一上午就过去了。卖冰糕的迅速分布到全张店的大街小巷。

最让冰糕厂写票收款人头疼的是这一天的收款战斗。卖冰糕的钱多数是硬币,一分、二分、五分。大票子就是一毛、二毛、五毛的钱了。那时候没有点钞机,点硬币分别有个一分、二分、五分的小模子,10个硬币正好一模,分别是一毛、两毛、五毛,用纸把10个硬币一卷,这样就好点多了。点纸币就费事很多,破的烂的纸币都得收。

等到一天下来钱都是几大包袱,死沉死沉的。在银行下班之前送到银行。屋里的写票收款人这么大的工作量,多好的脾气也会变得没了耐心。窗外卖冰糕的人为了多挣钱就着急的乱嚷嚷,写票人和收款人大声的呵斥着不遵守规矩的排队人。那时候还没有冰霸,秩序只有靠大家自己维持。有人用板凳来排队,肯定会给扔出队伍;用冰糕箱子排队的也不算数。多泼的女人,多刁的男人,只要在窗口一站,面对着写票收款人都变了一副脸色,变得温柔礼貌有教养。不然的话写票收款人有特权,卖冰糕的耍横卖愣今天你就别想写出冰糕票来,眼看要挣到手的钱飞了。

写好票交了钱提货人还没进冰糕厂的大门就闻到了冰糕香香甜甜的味道,车间啥时候生产牛奶冰糕、豆沙冰糕、水果冰糕大家通过味道就猜的出来。

(右边的黄平房是原先的食堂澡堂)

(这个破烂不堪的小二层楼,楼上是职工集体宿舍,楼下右边是汽水车间,左边是维修车间)

制冰车间内有一个很大的水池,冰糕模子从这头进去到那头出来就冻成了冰糕。工人们搬起模子往上一提,冰糕被倒进了箱子里,包冰糕小姑娘都坐在案边,她们一手拿冰糕纸,一手拿冰糕,还没等你看到怎么包,她们像挽花一样包好了,整齐的码在木箱里,很快入了冷库。冷库里的冰糕立即就被卖冰糕的取走。

(网络配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冰糕可是大人小孩夏季的最爱,当酷热难耐的时候,吃上一支冰糕立马感到透心凉。同学的爷爷经常到我们宿舍卖冰糕,他高高的个子、白白的长胡子很严肃。推着冰糕车子走到我们宿舍,用他那苍老低沉的声音喊着:“卖冰糕!”立刻有个两三岁的小男孩从家里蹿了出来,看到卖冰糕的老爷爷后立即返回家里,用极其兴奋的声音喊到:“姥娘!那个死老头子又来了!”边喊边伸出小手问姥娘要钱。姥娘疼外甥不疼钱,但怕外甥老吃冰糕吃坏肚子,又绕不过这一坎,一听到卖冰糕老爷爷那低沉的声音,就嗔嗔的说,“这个死老头子又来了。”外甥小不知道这是姥娘嗔怪他,还以为卖冰糕的老爷爷就叫死老头子呢。

(网络配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大大小小的孩子也从家里跑了出来,有钱的孩子拿五分钱买支牛奶冰糕,炫耀的吸吮着,旁边没钱买冰糕的孩子馋馋的看着。有的孩子不舍得买贵的,拿二分钱买支水果冰糕,这种冰糕化的慢,拿着冰糕一点一点的舔,有时会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舔一口我舔一口,有好吃的分享让孩子们感到更加快乐!

(网络配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宿舍有个冰糕厂职工家属也卖冰糕,因为是家属有特权,写票交款不用排队,自然就比别人卖的多,其他人一天顶多卖一两箱冰糕,她却一天二三箱,等到黄昏时箱子里就剩几支冰糕时,她推着冰糕箱子,用她那天然而响亮饱含着胜利喜悦的声音喊出“卖冰糕”时,几里之外都能听到,这声音嘹亮而动听,后音拖的很长,堪比现在的歌唱家。卖了几十年的冰糕,练了几十年的肺活量,使她活到了九十九岁。

(这是生产罐头时的简报,用钢板刻的,油印出来的)

1970年以前冰糕厂夏季生产冰糕,到了冬季,冰糕厂的冷库给食品公司代存储猪肉,还给水产公司存储鱼。这些食品都是凭票供应给市民的,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冰糕厂的职工可以不用肉票和鱼票,过年时能够多分十斤八斤的猪肉和刀鱼。最让人高兴的是还能每人分个大猪头。那个年代过年能买上大猪头就好像得到了全世界。

说到这里有个小插曲,有一年冰糕厂厂长忙到大年三十才骑车回他在博兴农村的家,自行车后座上带了个最大的猪头。年二十九正好下了一场大雪,路上没人路滑难走,他一路颠簸骑了一上午自行车才进村。厂长离家老远就大声喊:“孩子他娘,拿猪头!”那时候日子都过的穷,博兴农村外出要饭的很多,过年有个猪头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厂长媳妇应声出门,没看到猪头就问在哪里,厂长回头一看自行车后座上只有栓猪头的绳子,猪头不见了,赶紧从来的路上往回找,骑出了20多里路,在小路中央看到那个猪头眯着细长而又弯弯的眼,正朝着他笑。厂长又惊又喜,冲着猪头大喊起来:“你还在这里笑呢,都快把我急哭了!”

时间到了1970年,为了解决冰糕厂夏忙冬闲的问题,冬天冰糕厂开始复制灯泡,把坏了的灯泡钻个眼,用镊子把烧断的乌丝换成好乌丝,再用烧化的玻璃水封上钻的眼,一个旧灯泡就变成了好灯泡。这样不仅解决了冬闲问题,还做到了废旧利用。再后来灯泡生产已经不局限于复制旧灯泡,经过学习和进来生产新灯泡的设备,冰糕厂也能生产新灯泡了。

1975年张店区在南定白家庄附近新建了灯泡厂,冰糕厂和灯泡厂分离。张店制冰厂正式更名为张店冷饮厂,又出现了夏忙冬闲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勇于创新的冷饮厂人冬天做起了罐头,主要生产苹果罐头,梨罐头,最出名的是山楂罐头,那酸酸甜甜的山楂罐头大家都赞不绝口,过年时一瓶难求。

(这是张店制冰厂改为冷饮厂后生产的部分罐头商标)

1979年冷饮厂从庆平后街搬出,在胶济铁路南,王舍庄北建了新厂,九十年代冷饮厂与二马路的食品厂、斜马路的酿造厂合并。这三个商业办厂合在一起成了现在的宝凤集团。

从此国营的冰糕厂没有了,但冰糕厂艰苦创业的精神还在,这种精神磨练了一批又一批的冷饮工人,从这几十人的冰糕厂里曾经陆续走出了一批从政的人,有市工商联主席,副区长,区人大主任,劳动局局长、招商局局长。还有一批经济管理人才,有市百货大楼经理、淄博商厦副总经理、天乐园书记、食品公司经理、宝风集团经理等许多能顶大梁的人。更有一批为张店的冷饮和食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谨以此文向那些在上个世纪给张店市民

送去清凉、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

老一辈冷饮人致敬!

(原来的张店制冰厂办公楼已经成了危房,楼梯墙上贴出了限时搬出的通知

(这个小院和居民楼中间那道墙原来都是冰糕厂的院子)

(这是以前的庆平后街,现在的新村西路南一巷)

文/郑五妹

扫描下面二维码可以赞赏作者哦!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