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县级市 江西宁冈
简介:宁冈县,地处罗宵山脉中段,以前是江西省西南边陲的一个山区小县,2000年5月11日吉安市撤地设市取消吉安地区,同时取消宁冈县的行政级别,统一纳入井冈山市管辖。
江西宁冈县
原宁冈县辖区龙市镇、古城镇、新城镇、大陇镇、鹅岭乡、东上乡、柏路乡、葛田乡、茅坪乡、睦村乡、荷花乡、坳里乡。
江西宁冈毛泽东旧居
1959年5月,宁冈县从永新析出,以宁冈县原行政区域(划出韩江公社[1]对换永新的拿山公社)为主,加上遂川县的井冈人民公社,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归省直辖。1959年11月,恢复宁冈县建制,以井冈山管理局所辖区域为宁冈县的行政区域,与井冈山管理局在茨坪合署办公,县属吉安专区。
江西宁冈一小村庄
价值:起义英雄诞生地。1926年10月下旬,江西省宁冈县保卫团和千余名农民在中国共产党宁冈县支部的领导下,为配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举行了起义。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员会为发动群众配合和迎接北伐军,派遣了一批共产党员回到原籍开展工作。8月,共产党员龙超清以国民党特派员的身份回到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宁冈,发动一些积极分子加入共产党,成立了中共宁冈县支部,龙超清任书记。
消失的商业城 吴城
简介:吴城乡位于江西省樟树市西北部,距樟树城区38公里,距南昌市100公里,2002年6月由原山前乡与湛溪乡合并而成,因境内有著名商代吴城遗址而得名。
吴城
吴城商代遗址,位于萧江上游丘陵陂地的吴城村委境内,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江南首次发现迄今最大的商代大规模人类居住遗址,因修正了“商文化不过长江”之说而蜚声海内外。
吴城遗址旁住的农户
最盛时,吴城会馆达48座之多。这些会馆规模巨大、工艺精巧、雕梁画栋、叠额飞檐,富有各地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全楚会馆纵深七进,前门在樊家垅街,后门延伸到黄土水运码头。内有水池、假山、花园和接官亭。会馆大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显得气势恢宏。
药业以其迅猛发展之势已成为现在吴城乡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吴城乡已成为“药都”樟树名符其实的“药乡”。
吴城旁的鄱阳湖
价值:全国重点文物。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吴城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吴城遗址评选为“国家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现已列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之一。
消失的小村 铜都村
简介:铜都村位于江西贵溪市滨江镇,受重金属污染严重,失去了生存条件,整体搬迁。
废弃的铜都村
铜都村土壤中铜超标率为100%,其中严重超标的占87%;镉超标率为97%,其中严重超标率为39%;砷超标率为28%;锌、镍、铅等其他重金属均超标。其苏门村、庞源村、其桥村等三个自然村正在实施整体搬迁及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
铜都村废弃的矿渣
周边村庄的村民同样反映了重金属污染及废水污染致村民患癌、生病等问题。其中德兴铜矿在2011年年底被各大媒体报道污染“要唐宗宋祖买单”,今年2月底再度被媒体报道“致67名村民患癌死亡”。
铜都村废弃工厂
价值:村民依赖生存的土地。村民聚居的此地已与本地的生产生活相适应,要集体搬迁至另一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煎熬也是考验。
消失的大学 国立中正大学
简介: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0年在江西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
国立中正大学
1940年在江西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台湾中正大学于1989年7月1日正式成立。
国立中正大学奠基石
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到1944年4月胡先骕辞职离任时,校本部已拥有专职教师203人,其中有从本省“法专”、“工专”等校调进的雷洁琼、王修采、王易等教授,有从沦陷区来的俞调梅、姚名达等教授,有放弃较为安全环境从西南大后方来的蔡方荫,戴良谟,周拾禄等教授,有舍弃在美国罗杰斯大学优厚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辗转万里来校执教的双博士黄野萝教授。
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先生
价值: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继承了部分专业。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直称“南昌学”(1950~1953)。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昌大学大部分学科、专业调整至中南区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的部分专业及老师,学校改为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学院继承了南昌大学全部校舍场地,大部分图书资料,一部分仪器设备。
消失的古城 筑卫城
简介:筑卫城坐落在江西樟树市大桥乡,离南昌只有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是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存。很多人并不熟悉它,甚至本地区的人或许也不一定听说过,作为一个旅游对象,它没有湖光山色,没有彩云飞瀑,很难吸引一般游人的目光,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有心人纷至沓来。
筑卫城全景图
它的声名不一定显赫,却在历史的天空执着地划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痕;它不为大众所熟悉,却又堪称名闻遐迩;它的面积并不是很大,却蕴涵着丰富的宝藏,分明就是一部恢宏巨制。
筑卫城城外水道
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江西省、樟树市文博工作者,在筑卫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上层为商周文化遗存,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两个不同时期的地层,从而就此翻开了樟树地区人类历史的“地书”。
筑卫城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承载远古文明。放眼望去,蜿蜒的土墙上茅草凄凄,间或有几丛荆棘附着在土墙边恣意地生长,古城里空阔寂寥,一湾几近干涸的河水从城东南进入,穿过城中,隐在东北的豁口,河的两边则是起伏有致、枯荣交错的草坪,看上去有些荒凉,若非事先有所耳闻,自是很难想像这就是有着“江南一大奇观”之誉的筑卫城,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土城,竟承载着一个远古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