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高安市村前镇

2020-02-04   宜丰会长大叔

今天小编带你走进一个有着“帝师故里,养生福地”之称的赣西小镇,且听听“村前”的那些事儿,感受丝丝清幽凉意沁人心脾。

村前一条河

苏溪河

苏溪河,又名辽河,发源于宜丰县花桥乡白水岭,流经华林、村前、杨圩,注入锦河,是锦河第一大支流。北宋元丰年间,苏轼曾在赴筠州(今高安)看望弟弟苏辙的途中,慕名游览过艮溪里,于是,流经艮溪里的河,便改叫苏溪河,艮溪里的山,也改叫坡山。苏溪河村前段之水,水质清洌,经流不息,河道两旁景色优美,空气清新,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村前一座桥

碧落桥

“高安山之峻险在华林,水之秀澈在苏溪,桥之古朴在碧落”,贯跨苏溪河的碧落桥,位于村前镇社前村曾山埠,是苏溪河上的五座古桥之一。连通高安村前、杨圩、上高泗溪三镇,是苏溪河畔50多个朱姓村庄的交通枢纽,为清朝康雍乾三朝元老、吏部尚书、乾隆帝师、大学士朱轼捐资所建,桥名的由来则是为了纪念朱氏祖居地碧落山而得名。

古老的碧落桥历经300年沧桑,是一座承载着古朴清幽乡土风情的文化古桥。历经雨水的侵蚀和岁月的变幻,2001年,朱姓族人四方奔走动员,社会各界慷慨捐资,碧落桥得以重修,如今正焕发着新时代的青春气息,继续承载着方圆几百里的农耕文化和现代商贸。


村前一个人

朱轼

说到这个高安众口相传至今,及众多传说于一身的人,先听听他与碧落桥的渊源。先前说到苏溪河横亘于方圆50多个朱姓村庄之中,给当地的人生产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从1290年开始,朱姓族人开始谋划建桥,由于耗资需求巨大,结果桥一直未能修成,人们过河只能涉水或以独木代桥。清朝雍正元年,皇子弘历老师吏部尚书朱轼奉旨归省,为母八十寿诞做寿,雍正皇帝赐金千两,朱轼为母做寿诞花去四百两,余下六百两,朱母发话:“不如就以余下这六百两资助修建碧落桥”,于是碧落桥即以动工修建,并于雍正二年冬完工。



朱轼,高安村前艮下朱村人,康、雍、干三代元老,乾隆帝师,被誉为“帝师元老”。朱轼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才有了不畏权势惩治恶霸的《南瓜记》,才有了以“四盘两碗”、家常菜品接待乾隆皇帝的“朱公席”。


距高安城区32公里的村前镇树子坑剑形山,在一片青山绿水间隐藏着一座保护完好的清代古墓,这,便是清代名臣朱轼的归骨之所——朱轼墓。曾在朝堂风光无限,所到之处口碑如潮的朱轼,在此已静睡了两百七十余年。


其陵墓坐落在自北向南缓缓而下的坡丘上,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虽历经270多年的历史沧桑,园区神道、石牌楼、望柱、翁仲、生兽造像等依然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牌楼额嵌“帝师元老”四字,笔力遒劲。两旁石柱上刻一对联“名卜金甄三纪勋猷高北斗,望留绿野千秋事业并东山”,均系其弟子甘汝来手笔。1987年和2006年,陵园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前那片

土地


近年来,村前镇按照“绿三角”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帝师故里,养生福地”发展定位,致力打造优美宜居的赣西生态小镇。其中,大同港河堤休闲路建设是美化集镇、提升集镇品位的一项重要工程,已成为集镇居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集镇效果图:


(迎宾广场)


(大同港)


拥有着水域面积80公顷,森林覆盖率47.2%的村前这片土地,是名副其实的“绿地”。村前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绿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做好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这篇文章。重点引导国家肉牛养殖技术体系江西综合实验站——裕丰农牧有限公司走养、加、销、研于一体的发展道路,做大、做强牛产业。充分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富硒水稻、富硒蔬菜、富硒柑橘等农产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村前镇生态旅游业兴起注入新动力。


富硒农业 药材基地


裕丰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