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进乌海能源公司
一座非常有特点的煤矿
by
老石旦
名字何来
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往事呢
我们一起来探寻
……
名字由来
王文斌是市里著名的老书法家,曾经在老石旦煤矿工作多年。
王文斌:老石旦这个名字很多人觉得很土气,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人家问我是从哪来的?我说是老石旦。一看那人的表情就在嘲笑我的家乡名字土气。我当时就说:没文化,老石旦是蒙语,敖捞什格都伦跟,意思是水草丰美,鲜花盛开的地方!
老石旦煤矿
火红的年代
据《乌海市文史资料选集记载》,1920年宁夏地主刘作义的羊倌儿在老石旦发现了露头煤,之后刘作义变卖家产向当时的鄂托克王府租借了老石旦一块儿有煤的地方,雇佣了十几个苦力,开始在老石旦采煤。
刘繁海和他的父亲两人都是老石旦煤矿的矿工。今年年初退休,他开始整理老石旦煤矿的史料,所以对老石旦矿的发展历史非常的熟悉。
刘繁海补充道:后来随着时局变动,军阀马洪奎、宁夏财主邬安礼、国民党政府都曾经在老石旦开采煤炭。直到新中国成立,老石旦煤矿收归人民政府所有。
人民政府接管了老石旦煤矿之后,老石旦煤矿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但是因为当时条件有限,老石旦煤矿的生产环境非常落后,矿工生活非常艰苦。
刘繁海说:我父亲1958年到老石旦煤矿时候,据他回忆,住就是地窑子或者干打垒,采煤是最原始的土采。
注解:
干打垒:用土块、石头垒成的住房,夏天闷热潮湿,冬天寒风刺骨。
地窨子:在地上挖个坑,用柳条编织的芭子盖上。
土采:工人拿着短镐,背着筐子,嘴里含着麻油灯,因为巷道低矮,只能弯腰或者跪着行走,艰难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1958年末,老石旦煤矿购置了柴油发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内蒙古军区先后派出160多辆汽车,解决了煤炭外运难的问题。1959年,老石旦煤矿原煤产量突破了十万吨,焦煤两万三千吨,给国家创造效益四十六万余元,被评为“全国小型煤矿红旗单位”。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1960年,老石旦大一号井破土动工。但是三年自然灾害,加上之后的十年动乱,大一号井的建设颇为艰难,整个老石旦煤矿的生产也陷入混乱。
十年动乱结束之后,老石旦煤矿整顿改革,扭亏为盈,机械化程度提高,工作条件得到改善,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以及煤矿效益的提升,老石旦不断增加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在提高机械化的同时努力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连续1000天安全生产的目标,并成为乌海煤矿标准化生产的标杆企业。
老石旦文化
当年老石旦煤矿的文化活动在乌海地区都非常有名:1969年成立文艺队开始排演大型话剧,1979年成立职工文学艺术创作小组, 1982年出版了乌海第一本文学杂志《墨玉》。
王文斌长期在老石旦工会和宣传系统任职,他对于老石旦文化的发展非常了解,也引以为豪。
王文斌说:当时煤炭部部长张超对老石旦文化大为赞赏,说我们不仅生产工业食粮,还生产矿工的精神食粮,为旷工干了件大好事儿。
除了文学,书法也是老石旦煤矿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有人说老石旦是乌海书法文化的摇篮。在当时知识青年和老一辈有文化矿工的带动下,老石旦成立了乌海第一个工矿书院——阴山书院。后来从老石旦煤矿共产生了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占乌海中书协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其中很多都成为了目前乌海书坛和美术界的中流砥柱。
百年矿井的跌宕起伏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临国家经济形势和国企改革,老石旦煤矿也和其他能源企业一样遭遇了困境。由于运力限制、销路不畅,企业开始减产,工人开始下岗,刘繁海成为了老石旦煤矿的“下岗第一人”。
刘繁海说:我哥是从别的矿调过来的,按照当时的政策,下岗的应该是他。但是考虑到他身体单薄,下岗压力太大,而我当时任职矿团支部书记,主动申请替我哥下岗。到劳资科办手续时,办公室打成一片、骂成一团……我喊道:大家让一让,我要下岗。劳资科长当时楞了一下,直接给我鞠了一躬!那一幕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从建矿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90年代鼎盛时期的3900人,再到国企改革老石旦煤矿精简到2000多人,很多工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矿井自谋出路。虽然矿里每个月会发给他们180元的生活补助,但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来说,这些钱显然是不够的,但是那一时期的煤矿工人没等没靠,勇敢的重新走向社会,用自己在煤矿学会的隐忍、能干、肯吃苦、不怕累,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重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自谋生路,艰难生活,他们对煤矿付出以及后来下岗作出的牺牲,不论是企业也好,不论是历史也好,都不会忘记。
再后来神华进驻,煤炭黄金十年,煤炭价格疯涨带来了煤矿的飞速发展,老石旦焕然一新。
王文斌:我们那时候下井靠步行,后来才有了猴车。余作连:那时候走到工作面儿得一个多小时。现在不但有了专用运输工具,就连工作面儿上也有了防暴胶轮电车,直接让矿工直达自己的工作面儿。
现在的老石旦,干净整洁的巷道,排列有序的线路,现代化的采煤设备,完全没有传统印象中的傻大黑粗,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位阔别井下多年的老矿工非常的感慨,似曾相识的场景,完全陌生的巷道让他们想起了很多往事。
王文斌说:变化太大了,非常的感慨,和我们当年的情景不能同日而语啊。
从1912年开采到现在,老石旦煤矿已然是百年矿井了。年产量由原来的几万吨到几十万吨再到现在的150万吨 ,开采方法经历了从土采到炮采再到如今的机械化综合开采,工人的住宅从地窨子、干打垒到土坯房、砖瓦房到现在的采煤沉陷区和棚改区项目宽敞明亮的楼房……一个个数字,一点点变化,记录着老石旦煤矿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巨大变迁。
老石旦,最初他是特指这个煤矿,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因矿而建的小镇,现在随着采煤沉陷区和棚改区的搬迁,当年的老房子正在逐渐拆去,火热的生活场景也已消失,矿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先后在这里生活的十几万老石旦人他们的回忆会永远留在这里。
来源: 乌海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