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未来在哪里?为什么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纷纷被收购?

2020-03-26     凌风商业手记

中心型商业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密度越来越大背景下,物流辐射面积越来越广,配送效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出现的连接多个生产者和多个消费者的超级节点。

它们慢慢淘汰了效率较低的线段型商业,从小区级中心到城市级中心到全国级中心到世界级中心,从夫妻店到小超市到大超市到沃尔玛类超大型超市到淘宝再到跨境电商,一步步发展下去。

如果全球型中心注定会出现,我觉得是阿里巴巴,因为中国是超级大国,人口规模超大,也是制造大国,连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多,在需求更新不断变化的刺激下,阿里巴巴这个超级节点效率会越来越高,交易成本越来越低,具有更多碾压式优势!

随着连接手段的进步、网络密度的提高,越来越多首尾相连、承上启下的“线段型商业”的交易结构开始出现,并逐渐交错,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甚至“米字路口”。

当越来越多的“交易线段”纵横交错,商业世界开始出现一些10条线段、100条线段,甚至1000条线段同时交错的“超级节点”。

比如,罗马。你一定听说过一句话,叫作“条条大路通罗马”。

比如,武汉。你也一定听说过武汉“九省通衢”的美称。

“超级节点”的价值,远超任何一个普通“交易节点”。因为在一个普通的交易节点,你只能和一个人交易。但是在超级节点,你可以和10个人、100个人,甚至1000个人交易。

从北京去广州的人,在武汉歇脚。然后和全国各地的商人一聊天,发现杭州和长沙能出更高的价。于是,北京商人改变了交易“线段”,不送广州了,而是把货送去杭州和长沙。

于是,全国各地的商人停在武汉,和不断聚集来的商人们“讨价还价”“跟随出价”“货比三家”。武汉,成为了一个“交易中心”。交易所创造的价值,逐渐沉淀在武汉,武汉因此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还记得我在前面说到的大理吗?

在公元8~13世纪,大理之所以能成为东南亚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因为它有意或者无意地因其“超级节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交易中心”。

陆运时代的罗马如此,大理如此,武汉如此;海运时代的香港如此,天津如此,上海也如此。

当若干“线段型商业”彼此交错时,中心型商业开始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

这场火山爆发,最开始可能只是你们家门口的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震感。然后蔓延开来,直到山崩地裂。

我们来看看,中心型商业是如何从“小区级中心”,扩大到“城市级中心”,再扩大到“全国级中心”,最后扩大到“全球级中心”的。

我很小的时候,在家做作业时,偶尔会听到窗外传来一声清亮的吆喝,“麦芽——糖——”。我欣喜若狂,拿着我好不容易存的那一点点零钱,冲到门前,买一块麦芽糖,吃个好几天。

有时候,在门口叫卖的不是麦芽糖,而是“糖芋——苗——”,我一样会欣喜若狂,这我也喜欢吃。

现在用你的商业思维想一下,这样走街串巷的效率多低啊。比如那个卖麦芽糖的小贩,他就是把麦芽糖的生产节点,和我这样的消费节点连接起来的中间节点。

这个节点,只能连接这一种产品供需链条上的双方,是“线段型商业”。



但是,如果他的担子里,除了麦芽糖,还有糖芋苗呢?这时候,他就成为一个“十字节点”,连接两种生产者和消费者。小贩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进一步,如果他的担子里,除了麦芽糖和糖芋苗,还有雪糕和糖葫芦呢?这时候,他就成为一个“米字节点”,连接四种生产者和消费者。小贩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这时候,小贩的交易结构,正在从“线段型商业”过渡到“中心型商业”。

一个卖很多东西的走街串巷的小贩,就叫“卖货郎”。然后,他卖的东西越来越多,背不动了怎么办?卖货郎就进化成了我们家门口的“夫妻老婆店”。

夫妻老婆店,是一种典型的小区级中心。

我们在前面,讲过沃尔玛崛起的故事。

一家沃尔玛,大约有10万个以上的SKU,每天能接待2万~3万顾客。而一家夫妻老婆店,只有几千个(我怀疑都不到)SKU,接待几十、上百个客户。

沃尔玛是比夫妻老婆店要超级得多的超级节点。

沃尔玛在中国的营收,以远超当时零售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在增长。

一种模式的增长,如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那一定是因为交易结构的改变。一些交易节点的超额增长,一定是因为另外一些交易节点的超额下滑。

换句话说,沃尔玛的超额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夫妻老婆店手里“抢”来的。一家大超市的崛起,是以100家甚至1000家夫妻老婆店的消亡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商业世界,正在从零散走向集中,从小区级中心走向城市级中心。



真正的进步,都是创造性破坏。你可以同情,但是无法挽救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模式。

再然后呢?再然后出现了“万能的淘宝”。

有一次,我突然想给我的布艺沙发买一个用来放茶杯的扶手。每家沙发扶手的宽度都不一样,我想要是能买到一个大小可调的,就像古代竹简一样的杯托扶手就好了。

然后,我输入几个关键词,在淘宝上搜索我想象出来的“杯托扶手”。

居然被我找到了!

万能的淘宝!你能想象的一切东西,几乎都能买到。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比沃尔玛,又要大得多的超级节点。

截止到2019年8月的数据显示,淘宝大约连接了左手7.55亿用户和右手11亿的商品。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

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的超额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沃尔玛们”手里“抢”来的。一家大电商的崛起,是以100家甚至1000家大型超市的消亡为前提的。

过去几年,家乐福被收购,麦德龙被收购,大润发被收购。无数人唏嘘不已。但其背后,本质是商业世界,正在继续从集中走向更加集中,从城市级中心走向全国级中心。

那么,全国级中心还会继续集中吗?如果会,还能集中到哪里去呢?

2019年,Mob研究院发表了一份《85、95、00后人群洞察白皮书》,调查显示,95后和00后最喜欢的购物场景,居然是跨境电商!

我2000年第一次去美国,当时有很多小伙伴托我买微软鼠标带回来,好用。后来呢?大家托我带商场专柜的化妆品。再然后呢?去奥特莱斯买衣服、鞋子、箱包。

再然后呢?去Costco(好市多)买鱼油、褪黑素、钙片。每次回国都会人肉带很多东西,大多是帮朋友买的。

为什么?出趟国不容易。

现在呢?现在95后、00后(也就是20~25岁)的小朋友们,躺在自家的沙发上,就能完成这一切。



在互联网(信息流)、支付手段(资金流)和跨境运输(物流)的帮助下,全球几十亿人正在逐渐聚向一个“全球级中心”买东西。

这个地方会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巴巴,或者是其它?

马云曾经说过:“我们与亚马逊的不同在于,他们更像一个帝国,控制着买卖,我们的理念是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亚马逊更像是中心化的线上的超市,类似于国内的京东,大多都是自营产品,赚的主要是消费者的钱。阿里巴巴则是构建一个电商生态系统,让卖家能在平台上销售产品,让消费者能获取服务,服务于买卖双方。

从现在的商业模式上看,亚马逊与电视导购有点类似,是中心型商业中的“霸道模式”,而阿里和薇娅有点类似,是中心性商业中的“王道模式”,如果两者相比,排除一些政治、文化因素,个人认为阿里的赢面较大。

不过以上也只是对中心型商业模式的探讨,而当去中心化型商业模式来临时,以往的优势也可能会成为阻碍发展的劣势。亚马逊重资产运营模式,阿里巴巴轻资产运营模式。

亚马逊强调集权和控制,从商品到物流,几乎全部自己来做,不能做的,再与人合作,并且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共享利益;

阿里则注重分工与合作,从商品到物流,全都依靠别人,与商家合作伙伴分享利益,但控制了用户、资金以及物流背后的大数据。

亚马逊的营收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和少数商家的利益分红,以及通过一系列围绕会员服务的衍生互联网业务来实现营收,是典型的to C;

阿里则是典型的to B,主要赚取商家的交易佣金和广告、技术等服务费用,并围绕用户规模和大数据进行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等商业基础业务来实现盈利。

也就是说,亚马逊基于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建立了一个提供商品、内容和服务的封闭式商业运营平台,

而阿里则基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服务建立了打造商家、服务商和基础设施生态一个开放式商业协同平台。



这两种不同的商业生态构建思路,决定了二者未来的企业属性和发展边界必定截然不同,亚马逊可能永远是一家提供多元消费服务的电商公司,而阿里则可能成为连接基础服务的互联网公司。

亚马逊的规模扩张受限于其商品的运营成熟度、物流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其他会员服务的开展情况,且存在盈利增长的压力,换言之,规模越大,其扩张的速度越慢,且理论上,它是有扩张边际的。

而阿里的增长边界,实际上取决于其围绕电商所构建的生态基础服务能够覆盖到多少用户,这些用户是否会使用这些服务及在阿里电商平台上购物,尤其在目前阿里无需再扩展更多商家群体的前提下。

所以,理论上,阿里的规模增长边界,也许是没有极限的。

清晰记得马云在2017年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上接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采访他们和亚马逊的区别时说:

“亚马逊更像是一个帝国,自己控制所有的环节从买到卖,而我们的哲学则是希望打造生态系统,赋能其他人,协助他们去销售、去服务,确保他们能够比我们更有力量、确保我们的伙伴、10万个品牌和中小企业们能够因为我们的科技和创新,而拥有与微软、IBM竞争的力量,我们相信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能够让每一家企业都成为亚马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KQeHnEBiuFnsJQVzB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