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为历史的发展和自身传教的需要,它的造像种类不仅浩如空中繁星,而且数量也多如恒河之沙,所以在历史上佛教又被称之为“像教”。在众多佛像种类中有一类似像非像表达了佛教中有像无相的境界,他就是我们今天介绍的法界人中像----卢舍那佛像。
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卢舍那佛是佛教中认为创始人释迦牟尼永恒不灭的法身像,法身就是佛教中代表着绝对真理的化身。
佛教认为人们会因各自的善恶不同而分别坠入六道中的不同轮回世界,特别是那些欺人诈物,谋害他人的人是必定要下地狱的,所以表现地狱、恶鬼、畜生的下三道出现了刀锋遍地,狱鬼出没,赤身裸体的人们在气氛阴森恐怖的刀树火海中狂奔嚎叫。
这种地狱与“天堂”相对的画面是为所有宗教所共有和最为普遍的观念。这种在人体上用图画显示法界的佛像也是依据佛教“佛陀即法界”的思想,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形象。这一可观、可想的佛教图像的构图源泉来自于佛教经典《华严经》,因为在这本佛经中写道“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所以卢舍那佛也是华严宗所尊奉的主尊佛,这位佛包容了我们能想到和想不到的三界六道、万事万物,这一经典的佛教思想和构图形式随即成为代表佛教最高智慧不朽之作。
在佛教造像或者壁画中表现的一大特征就是在人为基本形象所画的佛像身上表现的袈裟里刻画或者描绘着各种景象,佛教总结为三界六道,即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道,佛教把这一形象称之为法界人中像。
这身卢舍那佛像以说法图形式出现,主尊佛像头顶有华盖、两边有相对飞舞的飞天和听法的菩萨。佛像头部后面有佛光,身着土红色袈裟,袈裟长而裹体,所以左手表现出了提起拖地而起的袈裟一角。右手竖掌作出了佛教中的施无畏印,意思是拔出众生痛苦。最重要的六道图从佛像的肩膀从上而下依次画到了袈裟下摆的最底端,整个画面底色为蓝色,与背景的土红色和袈裟的色彩形成了冷暖色鲜明的对比。
画面中首先表现的是最高境界的天道,而且绘制在了佛像身体所能表现的最高位置肩膀两边。在表示天道的画面中有盘腿而坐的佛和翩翩起舞的飞天,形成了气象庄严的天国境界。
其次在佛像法衣的胸部中央画出了代表佛教认为世界的中心上大下小的须弥山,山顶还绘制出五座宫殿,宫殿内各坐一人,最主要的是在须弥山前画有一位半裸上身,穿着红色短裤,两只手臂往上托举,一只手托着太阳、一只手托着月亮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阿修罗,所以这一组画面代表着六道中的阿修罗道。在法衣的袖子部分和腹部画出了犬牙形状的很多山峦,山与山之间还有许多房舍、人物,这些人物有的坐在房屋里、有的站立在房屋外面,还有在山间树林里修行,也有相互拥抱、奏乐跳舞以及辛苦的在田间劳作耕地的生活百态,这就是代表了我们有情众生丰富多彩的人道。
顺着法衣的衣裙下摆处我们还可以看到画有刀山,山上有六个人、全身似乎裸体、举手拔足,好像在痛苦额挣扎哭叫,这里的裸体人物表示饿鬼道,刀山则表示地狱道。画面中下方穿插的各种动物则代表着畜生道。
这种充满着想象与现实、天上与地狱让人看后即有着修行至天道又恐于坠入至地狱,五味杂陈的精彩画面正是佛教所宣讲的业报轮回思想的具象化表现。这一传承了千余年的法像,其实早在中国佛教历史文献中具有代表的《梁高僧传》和《洛阳伽蓝记》中就有记载,但由于缺少具体记述,所以人中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像,怎么样的形态,一直不为人们所得知。这幅卢舍那佛像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为数不多的几幅中最早、最好的一幅,也为我们开启了打开卢舍那法界人中像高深莫测神秘面纱的历史画卷!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作者:边磊
学术顾问:王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