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与佛教更早的关系
现今大部分人认为敦煌与佛教的关系就是敦煌莫高窟,其实在更早年间,敦煌就对佛教尤其是佛教东传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篇,我们将从“伊存授经”中记载的的大月(yuè)氏(zhi)开始,阐述莫高窟修建之前敦煌与佛教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壁画:伊存授经
发源敦煌的大月氏
月氏迁徙路线图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在帝都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从此佛教正式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关于月氏(亦作“月支”),秦汉之际,月氏是西北最强大的一个民族,主要集中在敦煌至张掖一带,“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匈奴头曼单于欲废长子冒顿,立其小妃所生少子继位,将送往月氏当做人质。同时又急速发兵攻打月氏,想借刀杀人除掉冒顿。不料冒顿却偷了月氏一匹良马而逃归,头曼见事败转而夸其勇,并令领一万骑兵。冒顿羽翼丰满后借围猎之机会令人射杀头曼,自立为单于。
冒顿单于势力日益强大,他首先发兵“破灭东胡王”,控制了西喇木伦河至额而古纳河一带,然后回师“西击走月氏”,占据河西走廊。据《史记》记载,月氏被击败以后,大部分西迁前往中亚地区,这一部被称为大月氏;另有一小部分留下,这一部被称为小月氏。
大月氏越过中亚的大宛国,击败大夏国,并迅速发展壮大建立贵霜王朝,但是中国史书一直沿用大月氏的称呼。也就是在此时贵霜王朝受大夏当地的影响,开始信奉佛教。
贵霜王朝与第四次佛教集结
贵霜王朝疆域图
贵霜王国约建立于公元一世纪上半叶。贵霜王国建立后即采取了向外扩张政策,“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蹼达、局宾,悉有其国”。贵霜国王丘就却八十多岁逝世后,其子闰膏珍继位,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和印度东北部。迎腻色迎国王在位时期,是贵霜王国最强盛的时期。其领土范围北部达咸海以至里海,西抵伊朗高原,南部伸至中印度的文迪亚山,东至葱岭。中部完全囊括了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及北印度。贵霜王国的首都也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向南迁至北印度的富楼沙(今巴基斯坦北境的白沙瓦)。
贵霜王朝大力推崇佛教,尤其以迎腻色迎王为盛。迎腻色迎王致力于佛教发展,最大业绩还是他举行佛教第四次集结。《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国王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召集五百罗汉,对佛教的经、律、论进行系统阐述,并刻写在铜碟上,建塔收藏。
支娄迦谶像
还有大月氏东来传译佛典的高僧,例如支娄迎截、支娄迎徽、支娄迦谶(chèn)等 “原月氏国人”。东汉桓帝末年来到洛阳,于灵帝光和、中平年间公元年一年译出佛经二十三部六十七卷。
支娄迎截是在中国翻译和传布大乘佛教般若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僧。东晋名僧支敏度在《合首楞严经记》中,称赞支娄迎截“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
这一批来自月氏的译经高僧,将佛教般若学派的思想带入中国,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无法磨灭的重要作用!
敦煌菩萨竺法护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护,他祖籍月氏,世居敦煌,世称“敦煌菩萨”。八岁出家,为外国沙门 竺高座 弟子,故姓竺。大名鼎鼎的译经家鸠摩罗什尚未来到中国以前,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就是竺法护。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法华经》,即竺法护以《正法华经》为题译出,而流布于世。
鸠摩罗什以前,到中国的译经师虽然很多,但以译经部数来看,竺法护的成绩最为可观。当时中原地区虽然礼拜寺庙、佛像,然而大乘经典未备。竺法护立志西行,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
西晋泰始元年,竺法护携带大批经典返回东土,居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精勤行道,广布德化,时称月支菩萨、敦煌菩萨。
从起源于敦煌的月氏到贵霜帝国,以及派往中国的大月氏译经家、敦煌本土的伟大译经家竺法护,在莫高窟修建之前的敦煌,就与佛教建立了如此之深的联系。
来源:领袖毅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qI7hXcB8MnI47IjqT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