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窟供养菩萨(局部)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中可以看到,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特点的供养菩萨:一种是西域风格特点的供养菩萨,一种是中原风格特点的供养普萨。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兵事频起。汉人迁往西域,不仅仅是一次地域上的迁徙,更是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到了西域,同时汉人又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响,在沟通交流中,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据记载,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原,但是并未引起较大的影响。佛教真正在中原地区蓬勃发展,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繁荣生长,其影响延续到了唐、宋,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又给中国文化施加了新的养料,使中国文化异彩纷呈。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特点的供养菩萨画像,就是此时期西域与中原文化艺术风格相交相融,相互依存的范例。
西域风格特点的供养菩萨画在第285窟西壁主尊佛龛内。南北两侧各画十身,分三层排列,上两层每层四身,下一层为两身。菩萨均有三色圆光,头戴印度式宝冠,脸为蛋形,斜眉细眼,棱鼻薄唇,身材修长,姿态各异,或裸体披巾或通肩大衣,或右袒袈裟,或斜披罗巾,或手托花盘,或双手合十,或叉手上举,或舞手两侧,个个姿态优美,神情自如。菩萨面部和肌肤的晕染尚无变色,色彩仍保持艳丽。衣裙线描,如行之流水一般。从这二十身保存完好的供养菩萨身上,可以窥见出人物造型和绘画艺术,都深受印度、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
中原风格特点的供养菩萨画在第285窟北壁下层各小禅室楣饰之间的千佛之下,共十身。这十身供养菩萨的造型和衣饰,与西壁佛龛内的供养菩萨完全不同。菩萨头束发髻,戴中国式花冠,脸形瘦长,修眉细眼,高鼻厚唇,身材高大。褒衣博带,体不露衣,双足穿鞋,脚踩莲花,姿态各异。其中第一、二小禅室之间,千佛下的两身供养菩萨形象尤为生动传神。东侧一身细眉笑眼,嘴唇微张,满脸含笑,手捧大花盘侧身立于莲花上,其姿态衣饰像一 位贵族妇人。西侧一身,修眉大眼,嘴角上翘,面含微笑,唇边有八字小胡,一手持莲苞,一手托花盘,亦侧身立于莲花上,其姿态衣饰像一位清谈大士。两位菩萨,面面相对,含笑欲语。北壁的这十身供养菩萨,从人物造型,首饰衣着,到线描晕染都是中原南朝的风格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使各族人民在交流中增强了民族情感与民族凝聚力,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文化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也能够看到西域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不仅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而且使民族之间具备更强的包容心来吸纳异域文明,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以和为贵的精神体现。(周卫华)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