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大大三学生跳楼:连这点福利都不舍得给他们,非常刻薄

2020-12-17   案件劳闻

原标题:北交大大三学生跳楼:连这点福利都不舍得给他们,非常刻薄

大学生的遗书:

前段时间也有一个自杀的学生,遗书也写得很搞笑,温柔,甚至责怪那些人也很委婉,仿佛就算死,也要留下个好印象。 而这位同学,可以看到走得非常不甘,留下极大的怨念。他甚至考虑到死后室友去闹事,可能获得保研的资格,连这点福利都不舍得给他们,非常刻薄。 我还是挺吃惊的,按理说对世界怀有怨念,应该继续活下去,反而那些确实要走的,才收拾的干干净净。 再看下去,我非常惊讶他如此熟练的运用“吴法宪”“张铁生”之类的名字。这位同学应该是00后吧,我感觉这些名字对于80后都已经很陌生了。

对于大学生和年轻人来说,这位同学最有价值的是下面这段话。

二十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我因此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题成为我唯一而且是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相信这是唯一的正途。 到了大学之后,我竟然听信了某些自由派的鬼话,妄图“全面发展”,因而舍弃了做题这一优势项目。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时,为时已晚。这不啻于我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摧毁了我的根基。接下来呢?生活无望,希望崩塌,对明天的期待已经毁灭殆尽,没有了信念和理想。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毁在这一点上。

觉得压力太大的话,就跑呀!!!

回家躺着也没什么问题,去朋友家躲一阵也没什么问题,跑到风景好的地方躺尸一阵也没什么问题,保不了研也不是什么问题,延毕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只要活着就可以做各种事呀,慢慢复习,找个女朋友,毕业就行了,拿个学位,考一下教师资格证,去中小学做老师,去培训机构做老师,考公务员,考公益性岗位,或者干脆不管学了啥,花几千块报个培训班,转行码农,做销售,开滴滴,摆地摊也可以呀,干啥不行呢!

对于小镇做题家而言,习惯了一直领先,一旦丧失了领先地位,就会面临很大的冲击,因为长久以来的路径依赖,习惯了一直做到最好,习惯了在学习-出人头地这条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其实压力都是自赋的,上学的时候不要闷头只读书,多和人交流,和小店铺老板交流,和保洁阿姨交流,和教授交流,和辅导员交流,和学长学姐交流。

世上有很多路,有多彩的人生,没必要一直优秀,做个快乐咸鱼,活到八九十儿孙绕膝,一无所成,也比一直优秀,二十多岁折戟要好呀。

我很敬佩这个人,因为这个人纯粹且干净

他的言语中表达了他的通透,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也明白如何不对他人造成伤害,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能够审视自己的人,但是也许他没明白自己做的这些是否值得。

虽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确是不负责的行为,确是看起来懦弱且莽撞,但是我能理解他,因为我和他同样的年纪,正经理相同的碰撞,在这种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之墙碰撞的过程中,我也在逐渐丢掉自己的初心,放弃自己一开始坚持认为正确的事情。

我同这位同学一样,高考凭借做题的本领,考到所谓的九八五大学,然后听信那些天赋异禀者自由派的言论,决定全面发展,加入社团,参加学生工作,最后发现其他同学安分学习,领奖学金,参加比赛,最后考研,平稳步入工作,而已经大四的我,确面临就业无门,出国不顺的窘境。

心情很乱,因为我非常能共情,等过几天心情缓好,我想在这里写一些自己的心里话。

我没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也靠着惯性前进,虽然我也有点厌烦这个内卷的世界。

来生你值得一个没有内卷,安逸富足的世界。

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我对此感到惋惜。他的思想,他的立场,他的文笔,都是这个年代稀缺的东西。他过早地看透了世间的一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绝望,终于支持不住,倒下了。他死得不够壮烈,但是美。透过遗书里的文字,我能想象他俊郎的外表,深邃的眼眸,不凡的谈吐,虽然我们未曾谋面。

“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先生的教诲犹在耳边,但说起来容易,实践又何其难哉!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因支持不住而倒下,但在这之前,且掷出几把投枪和匕首,能扎痛几个虚伪的心脏,也算不枉此生。

天气冷了,诸君,添件衣裳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