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岁北美高材生张一得自杀去世:其父把孩子曝光在镜头下合适吗

2021-03-19   案件劳闻

原标题:20 岁北美高材生张一得自杀去世:其父把孩子曝光在镜头下合适吗

3月5日,埃默里大学学生报《The Emory Wheel》报道,该校“牛津学院”哲学专业一年级中国留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目前,校方和家属都没有说明他的死因,但在一封张一得父亲写给儿子同学的信中,大家猜出了一二。张一得父亲在信里说:“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张一得的父亲,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一得他爹”或“老得”,在网上的育儿圈很出名。“老得”曾是一名企业高管,儿子一岁时妻子离开后,“老得”辞职卖房,搬到郊区,全职带娃。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爸爸也培养出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儿子,张一得高中就拿20万一年的奖学金,后来还以几乎满分的托福成绩考进了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

翻了翻一些报道和评论,我觉得客观来说,这个父亲跟郎朗的父亲是不太一样的,也不是路人理解的鸡娃,他是那种无条件爱孩子,但是没有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这样百依百顺供出来的孩子,就和温室的花朵一样,外界对他的冲击太大了。

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这个爹光被口诛笔伐远远不够,甚至杀了他都不够,只有让他心智崩溃才能解心头之恨。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师爷的名言“杀了他,六子白死!黄四郎就想看你这样,一脸的败相!杀了他就是输,不杀还能赢!

这位父亲写的信虽然嘴上说尊重他儿子的决定,好像在告诉别人自己想开了,但他其实还是从心底不理解儿子为何自杀,因为他无法接受正是自己过度的爱导致儿子自杀这个事实,他要接受这个事实的话,估计他自己也要自杀了。。。所以如果他不自杀的话,大概率他一辈子也无法释怀,只能痛苦地活着

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谋深远。父母辈,一直到80后我们这一辈,都还是有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念,孩子要有出息,这种出息主要体现在读书要好,而读书好了以后才能获得成功(有好工作),大概是千年来科举的影响,还有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7080后都吃到了教育红利。但时移势易,当人人通过80分努力获得80分收获的时代结束后,下个时代对大多数人变成了付出90分努力也许才有60分收获,但相对的,之前可能不努力或者只付出50分就吃不饱饭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我们应该调整心态和思路了,活着不可能总是一种向上的姿态,适度躺平,也许更利于身心健康,心态松弛下来,很多问题也就不复存在。我只需要接受自己的孩子以后成为三和大神,那其实也无妨,他的人生,也许并不需要我负那么多责。

虽然媒体没有明说,一得大概率是自杀身亡,一得生理健康并没有什么问题,大概率是心理健康出问题了,如果家庭教育让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并选择自杀,那这个教育一定是失败的,反而能不能进入常青藤大学(包括普通大学)并不是评判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确实在掌握不了足够信息和背景的情况下,我们不应妄加评论。 但是笔者在这里不妄加评论的前提下,写出自己对于教育多元以及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的观点,虽然不一定十分切题,但是是很恰当的理性思考。 对于一得爸一会别人追捧一会被人嘲讽,我觉得就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物极必反,也不存在任何事物是十全十美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因此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冷静和审慎的态度,对于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取舍)。

我们来看看现有的线索发展顺序 、张一得从小父母离异 、张一得的父亲是网络“育儿妈妈圈”里一位知名的单亲爸爸,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一得他爹” 父亲曾是一名企业高管,为了陪伴儿子辞掉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爸爸 、儿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初中学费高达二十万,学费全来自妈妈粉、粉丝们的捐款 、给儿子做菜10年内菜式不重复,他用胡萝卜、姜、蒜等蔬菜刻成的字母“累计25万个” 所有的家庭收入来源,全靠父亲一个人开垦、种菜、捡破烂,以及粉丝的打赏 17年里,他给儿子拍下20万张照片,拍坏了5部相机…… 一得一路优秀,名校录取,妥妥别人家的孩子,却在19岁自杀、 一得死亡,大家猜测是自杀,疯狂骂这个父亲的教育方式。

父母都愿意孩子过得好。这位父亲也不容易,放弃自己的一切成就孩子。彼此谅解,彼此感恩。教会孩子人格独立,学会处理好情绪,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那个人生不坎坷,人生就是修行,如果这个孩子没有自杀,而是成为了很成功的人,恐怕那时舆论就会说,“确实挺残忍,但是有效啊,他长大会感谢父母的”。自杀是个例,我相信有很多孩子在这种教育下会成才的,但确实会给娃造成心理压力。我想大家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平衡严管和松管,而不是单纯彻底否定其中一个。

教育这件事儿就这样,我一直都在想,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正在做的是正确的,但是到底正确不正确或许很多年后才能知道,而那时已经没有了重来的机会了。或者到死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正确的,所以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不涉及原则问题的情况下尽量最少的去干涉她的行为,也许她长大后不会成为人中龙凤,也许没有星辰大海的理想和追求,但我觉得我能把她尽量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最后看了看大多数评论还挺感慨的,说到底我们这些旁观者得到的信息,不过是 确凿的死亡和媒体可能过分夸大过的关于教育的报道而已。我们和当事人,甚至和“一得爸爸”的粉丝比起来,都是存在信息差的。基于这些做出的判断表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作者说的“以结果为导向”呢。当然,我们也只能做出这些判断。但我觉得在指责些什么人的时候,没必要有那种“他们太傻逼了”“他们怎么会这样”的优越感。比起无意义的声讨,我觉得反思我们自身在教育导向上的问题更加有价值。比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当初这样的报道会得到这么多人的推崇

我觉得每个人的死亡肯定有性格特质、应激事件、家庭教育多种因素,肯定不能只怪父亲的教育有问题。 但是我真的觉得他的父亲的教育是有一定问题的:孩子离世,父亲没有表现出留恋,而是坚守自己所谓的“尊重选择”,守着最后的“尊重”,维护着这个“教育标本”的家的形象。他真的尊重孩子的人格吗?——他的做法难道不是在树立一个“孩子天才”,而自己“标新立异”的形象吗?他难道不是在把孩子当作一个雕刻作品吗?他选择让一个孩子的所有成长都曝光在镜头下,这真的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