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脾胃的认识
“脾胃”是中医学上的名称,泛指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中医认为,脾属脏,胃属腑,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职司水谷运化。脾主统血,主运化,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六腑中的胃相表里。
胃是接收、容纳和腐熟食物的地方。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共同配合,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水液的转输。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是我们身体的“能量转换器”,它负责把吃的东西转化成能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把汽油转化成汽车动力一样。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称谓。
为什么要注重调理脾胃
调理脾胃治百病。
我们的祖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所以,治疗百病都可以从调理脾胃入手。脾胃功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至关重要,从调理脾胃入手,调整阴阳,调理气血,四季脾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远离疾病,达到健康安泰的目地。
脾胃健旺,自然后天营养充足,体力好,免疫力强,即使生点小病也好得快,这就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道理。脾胃健旺,元气充足,病邪就不容易入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注重调理脾胃的原因。
如何健脾养胃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吃的食物也精细化,大量的食物防腐剂,激素,药物残留,过于刺激性的食物,生冷寒凉的食物,暴饮暴食,劳逸无度,思虑伤脾等,都会引起脾胃的不和,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肠胃疾病。长期胃肠消化吸收不良,导致人体营养气血供养不足,各种外因乘虚致病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那么该怎样养护脾胃呢?
饮食调摄是保养脾胃的关键,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餐定时、定量,饭只吃七份饱。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忌暴饮暴食。素食为主,荤索搭配。要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
多吃性平、性温的食物,少吃有刺激性、生冷和难于消化的食物,以保养脾胃。
脾胃有四怕
一怕冷。人们说,十人九胃,十胃九寒,所以要防止寒凉、寒冷对脾胃的伤害。
二怕湿。脾最容易受湿邪损伤,如果脾为湿邪所困,脾气不升,胃气难降,脾胃就会出问题。
三怕甜。甜腻,特别是浓度大的糖水,易使人产生湿气,脾怕湿,故甜食要少吃。
四怕撑。就是不能吃得太饱。
要使脾脏功能强健,应排除思虑,保持恬淡平和的心境。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嗳气、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
要注意保暖。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在春秋气候变化无常时,有脾胃虚寒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同时应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发冷,可及时服用生姜茶。
要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脐疗法善治脾胃病
肚脐,中医称之为神阙。
胎儿就是由脐带从母体吸收营养的。肚脐内通五脏六腑,是抵御外邪的门户,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消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肚脐也是最怕着凉的地方,寒气从肚脐而入,影响了胃肠功能。因此肚脐处需保暖,不能给风寒之邪可乘之机。
脐疗法,是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脐部,使药性循经直达病所,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中医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应用相应的中药敷脐治疗,达到调节阴阳,扶正祛邪,健运脾阳,和胃理肠之效。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医药对脾胃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
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整体调节,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的,一脏功能失常,必影响他脏或由他脏功能失调所致。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其次,治疗用药灵活多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极小,许多治疗脾胃病的中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或调料,如生姜、大枣、茯苓、薏苡仁等。
中医治疗脾胃病,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是脾胃病人首选的治疗途径。
临床上治脾宜温、宜补、宜升、宜燥;治胃宜清、宜润、宜通、宜降。补脾在于温补脾气,升发脾阳;益胃在于柔润养阴,通降和胃。要时刻顾护胃气,调节升降,注重平衡中焦。如需长期服用中药者,必须加入和胃之品,以保护胃气。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饮食调摄,注意运动以及良好的情绪是治疗脾胃病的好帮手。经常按摩脾胃经,按摩小腿,点按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练习脚趾抓地,捏脊等也可健脾强胃。
总之,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强壮起来,人就增添了生命的动力,何愁不身强体壮呢?
来源: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名中医工作室 潘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