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俊生
山川之美,古今共谈。
土生土长的巢北人,无不钟情于家乡的山川,山叫小黄山,川曰滁河。对于山川众多的巢湖市,小黄山不算什么,远不如银屏山、浮槎山和峏山。但是,它却是数万巢北人的神山,看吧:九节蜿蜒,气象恢弘,腾飞跃动,大有龙飞凤舞的样子,栩栩如生。于是民间流传他是东海龙王的一子,偷跑出来的。六百年前,朱元璋做了皇帝,自诩真龙天子,不许天下再有二龙,于是派谋士刘伯温暗访天下,只要找到与龙有关的山川风物,一律先斩后奏,格杀勿论。传说,刘伯温来到巢北,发现此山有龙状,就在小黄山中部黄山庙打了一口深井,似钉一样,死死钉住此山,从此,巢北这边常年缺水,干旱贫瘠,龙没有了水,便成了死龙。这是这么多年来,巢北没出什么大人物的根源所在,说此话的是家乡的风水先生,譬如我们梁帝庙的杨道士。
小黄山东西长十多公里,南北长也是。从卫星地图上看,方正的很。雨后天晴或者秋高气爽的时候,用肉眼看,小黄山东西确如龙状:牛头蛇身狮尾巴,鹿角虾眼老鹰爪,通体全身鱼鳞片。其中位于山西的龙嘴洞和位于龙华寺西的日照泉,民间一直叫它们为:龙嘴洞和龙屁眼泉。文化大革命期间,据说山里许村有七个社员打着火把从位于古人庵后边的龙嘴洞出发,走到龙华寺,上午入洞,下午出寺。可惜没有文字和照片,更没有视频,姑且聊叙闲话,信不信由你。
要说龙嘴洞,不能不说古人庵。庵在西,洞在东,二者几步之遥,近相呼应。古人庵这个词既有意思,“古人”就是古代的人,起码也春秋战国以前的吧,“庵”就是小屋,柴扉的那种,后来衍变成出家人居住的小寺庙,尼姑居住在此。巢北人口头相传:此处唐朝建有寺庙,据说诗佛王维来过这里,还留下一首诗呢:“老龙出入此为家,云雾氤氲日夜遮。划地一声鸣鹤过,天风吹下碧桃花。”因为在古人庵的南面有一口泉,当地人称龙泉,所以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名字就叫《龙泉洞游记》。(据说,《康熙字典》里这样记载,我不信。)听我家已经去世的百岁奶奶说,古人庵和黄山庙,房屋很多,和尚很多,清末“长毛子”来此打仗,兵燹破坏,大木头都运到南京做大船了。我奶奶生于1917年,估计我奶奶是听我太奶奶说的,或者其他乡亲们说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位于古人庵不远的太平庵中学教过书,多次来过古人庵游玩,眼见的是一片瓦屑,唯有清泉和幽静的龙嘴洞,龙嘴洞很深,我没有久留,也不敢拍照。《居巢地理概览》里记载:“龙嘴洞属于石溶洞,空间十多平米,高三米,宽五米,深约七八华里,直通龙华寺。”龙嘴洞前二十米为龙泉,原来圆形有簸箕大,现在用水泥砌成长三米宽一米的长方形泉眼了,系天然泉眼,据说和南京汤山的泉、含山昭关的泉和巢湖半汤的泉,在一条线上。上中学的时候,教我们地理的朱先生说过,它们属于郯庐断裂带,至今我还记得。
写完了龙嘴洞,就要写龙屁眼泉了。我也更来劲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家住在龙屁眼泉北五华里,小时候视力好环境也好,我在田埠尹小学读书,肉眼可看到龙屁眼泉,风吹日头紧的时候,龙屁眼泉在太阳光下如白练,白花花的,依稀看到小鱼蹦来蹦去。自然,课余时候,我等拿着大搪瓷茶缸,结队到龙屁眼泉处打水喝,感觉今天市场上卖的农夫山泉的味道远不如我们这龙屁眼泉,西藏三百米下的雪山碧泉也好不到哪里去。记忆中,黄山中学的学生和周围的村民,常常是站队去泉,用水桶用脸盆用水瓶用海碗,泉水叮咚响,时时不枯竭。人笑泉冒泡,鱼眼睛一般,要是有太阳光照,晶莹剔透,甘冽爽口。说来有缘,1998年9月,位于龙屁眼泉边的老黄山中学从龙华寺搬到镇上,合并了我所供职的苏湾初中,遂称新黄山中学,我成为百年老校黄山中学的一名教师。原黄山中学都属于新黄山中学管辖,一直到2012年夏。1999年,由我牵头,我的一个发小同学从巢湖市区赶来,他姓胡,是个商业成功人士,信佛,心仪龙屁眼泉和龙华寺已久。和时任校长汪先生商谈,租赁开发利用龙屁眼泉,此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租期十年。在原黄山中学校区成立的巢湖龙华山泉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几年,效益很好。合肥、南京、芜湖三大城市的居民都青睐龙屁眼泉,后来,由于交通运输或者其他原因,公司搬到的巢城,但是龙华山泉的商标还在,泉水还在加工出售,记得二十加仑的龙屁眼泉水,当初买4块,现在买8块,二十年不到时间,价格翻了一番,也属正常。至今,我家还在喝龙华山泉。生喝熟饮,煮饭饭香,吊粥绵甜,沏茶沁人心脾,绝不亚于附近的浮槎山泉,要知道,一千年前,大文豪欧阳修喝了浮槎山泉后,赞不绝口,说是“天下第七泉”,还写下了不朽散文《浮槎山水记》,四五百字的文言文呢!
啊,小黄山,你是我心中的母亲山!啊,龙嘴洞,你是我心中的神仙家!啊,龙屁眼泉,你是梦中的天堂之水!我爱你,龙嘴洞;我爱你,龙屁眼泉。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