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双手,最多每天炸着 700斤 猪肉
暴起的青筋透露着刘叔这大半辈子的劳碌。
和西街菜市同龄的老店
找到这家店并不难,西街菜市里的老邻居们都知道刘叔的肉粕店,菜市场入口一直往左走就找到了。
清晨的菜市场总是一片繁忙,人来人往,小店在菜市里并不起眼,可是这么多年,刘叔却没有挪地方的想法。
“这么多年都在这小30坪里过了,就在这吧,也舍不得走了。” ——刘叔
走进仔细看这家老店,没有装修,没有高科技,跟不上时代,仿佛时间把这30㎡凝固了,可是意外地让人觉得亲切。
墙上日历都是岁月的痕迹。刘叔的肉粕店还在这老地方,日复一日。
守着油锅11年的刘叔
出生在改革年代的刘叔,是离乡打工的第一波人。在深圳,刘叔认识了来自贵州的胡阿姨。夫妻两回乡后一待就是几十年,从青葱少年时,到儿孙绕膝欢,都在这老店里。
远远的就能听见胡阿姨喊着他:“阿波,风扇要打开啊!”胡阿姨还是这么了解刘叔,为了省电舍不得打开小风扇的刘叔。
炸肉粕时,刘叔脸上写满了专注,眼睛紧紧得盯着锅里膨胀起来的猪肉。
“ 小姑娘,赶快让开,这油烟可大了。” 刘叔小心翼翼地拉开我,生怕油溅起来弄到我的衣服,但刘叔似乎没注意到,他拿着大漏勺的右手已经溅得发红。
说到锅里的肉粕,刘叔明显话多了许多,刘叔 :“就算每天守着锅炉,守着锅里4小时才炸出的肉粕,也是开心的。”
这几年的坚持,也换来了刘叔家肉粕店的好生意,小到街坊邻居,大到超商酒楼都来找刘叔买肉粕。
纯手工的炸肉粕
生意越来越好,我问刘叔为什么不做流水线生产,他摇了摇头,默默嘟囔了句:“手工做味道才对呀!”
就聊两句的功夫,一小锅肉粕出锅了。炸得金黄的肉粕还没最后成型,可是肉香味早就飘得菜市场门口都闻得到。
咬着肉粕,第一感觉就是名不虚传,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酥脆外表里扎实的猪肉。这口感,我仿佛明白了为什么刘叔坚持手工了。
撒了椒盐的肉粕,不愧是老泉州人的零嘴,咸香的味道在嘴里蔓延开,仿佛一下子回到儿时在巷子里,石凳上,追着手里拿肉粕的大孩子到处跑。
祖祖辈辈坚持着用双手,做出最真诚的味道。让人欣慰的是,几代的手艺后继有人,刘叔一家的故事还将在这30㎡里继续。
价位:1斤30元
营业时间:7:40-卖完(需要提前预定)
店铺位置:西街菜市内左侧
来源|微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