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泉州的繁华!泉州这些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的老巷

2020-04-23   微观泉州



旧馆驿

# 古城老巷,巷子里的泉州 #


本文导读

第1部分-------------旧时的高级宾馆

第2部分-----记载半部名人史的老巷

第3部分-------注入新鲜血液的老巷

第4部分-------藏着生活记忆的老巷

- 01 -

旧时的高级宾馆


泉州小巷千千万,若要说哪条最能展现旧时的泉城风情,那么,大概非它莫数。


这是旧馆驿。北接西街,南抵古榕巷,全长约270米。

因它原是泉州古代驿站所在之地,元代时,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



“馆驿”听着像客栈,但其实过去的旧馆驿却是相当于现在高级酒店的存在,专门负责接待高级官员。

渐渐的,达官显赫之家遍布巷中,各式气度不凡的门厅宅第鳞次栉比。


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旧馆驿颇有一股傲立于泉州古巷之林的派头。

- 02 -

记载半部名人史的老巷


可能是过去为驿站的缘故,与其它小巷相比,旧馆驿巷的道路显得宽敞些。

两旁多为古厝深宅,郁郁葱葱的绿植掩盖着这些古朴的大门,平添几分神秘。

| 旧馆驿24号-26号:龚宅 |




旧馆驿24号和26号相邻,后院相通,这是“旧馆驿龚”古厝。



龚氏自古人才辈出。

不仅可以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的乡试举人龚维琨,还有被我们所熟知的著名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


如今,斯人已逝,留下故址装载着当年的点点滴滴。我们只能透过半开的木门,窥见古巷里今日的生活。

| 旧馆驿22号:王海文故居 |


旧馆驿22号是光绪年间刑部主事王海文的府邸。

青色薜荔爬满屋檐,虽然门楣已经脱漆,但仍依稀可见"唐安别馆"四个大字。红棕色的古老大门上,大红色的春联字迹飘逸,潇洒地写下“只争朝夕”。

| 旧馆驿12号:名医陈凤仪其叔父故宅 |


旧馆驿14号曾是上世纪50年代泉州名医陈凤仪的叔父陈清源的故宅。


阳光拾阶而上,影影绰绰洒满庭院。

虽然是名人的故居,却无高不可攀之感觉,反而满满都是浓郁的生活气息。

| 旧馆驿115号:汪氏宗祠 |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旧馆驿115号汪氏宗祠,是贵州道监察御史汪旦辞官返乡后,为纪念汪氏先人而建的,距今已约过半个世纪。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它几经被废弃,又几度被修缮。直到2001年被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重修完毕,才有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这般气派的模样。

| 旧馆驿2号:董杨大宗祠 |


悠然踱步至巷尾,还能看到另一个宗祠。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两姓联宗的宗祠,2001年更是被列为泉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有幸走进这个泉州名祠,一睹风采。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墙,门上、屋檐上、石柱上雕刻着的惟妙惟俏的图腾。整个宗祠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

……


还有旧馆驿15号洪蔼庭故居、旧馆驿73号泉州大商人朱庭英故居……堪堪200余米的小巷,却像是承载了半部泉州名人史。


时代变迁,旧馆驿已经从古代驿站满满变成了现在充满文化底蕴的老巷。历史的垂青,让它随着时间的沉淀更加熠熠生辉,在完成华丽转身的同时,也见证了泉州的繁华。

- 03 -

注入新鲜血液的老巷


老巷就像是这座城市的血脉和根系,一边绵延历史,一边萌发生机。


一排排深宅大户中,穿插着几处不一样的风景。房子还是那些老房子,却因为多了些许现代人喜欢的东西,而有了独特的味道。

| 旧馆驿26号:谷雨阁 |


离巷口不远的这家“谷雨阁”,门面不大,但足够吸引眼球。门口一块“装修中”的牌子让我们只能隔着小门朝里看。


虽没有进去一探究竟,但从这些摆放整齐的洛丽塔、汉服等服饰不难看出,这里约莫是一家换装店。

| 旧馆驿31号:甜冶 |


甜品爱好者大概无人不知甜冶吧。隔着一堵红砖瓦墙,里面是与外观大相径庭的甜点屋。

见证泉州的繁华!泉州这些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的老巷



闲来无事的午后,最适合在老巷邂逅一家清幽唯美的小店,尝一口甜,微风轻拂面庞,幸福得扬起嘴角,眯起双眼。




它家的甜品小巧精致,甜度适中,即使不爱吃甜食,也会爱上它,难怪那么多人尝过一次后就念念不忘。

| 旧馆驿4-1号:花犟 |



旧馆驿4-1号的花犟完全是一个意外之喜。

浪漫得仿若童话的门庭,很难叫人忽视。被店名误导,以为是个花店,却不想在这个让人心动的小店不仅能插花,还能画画。



总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久了,即使是艺术小白,多少也能熏陶出几分文艺气息。

| 旧馆驿111号:鲤行者客栈 |


旧馆驿111号,是鲤行者客栈。

楼上楼下挂着红灯笼,绿植掩映,木质大门关住了屋内的精致,但关不住客栈的古风古韵。


开在旧馆驿的客栈,比起其他民宿好像更让人期待些:不禁暗暗猜测,与古时的驿站相比,它又如何?

| 旧馆驿99号:照真达俗 |


涂成淡蓝色的铁门上挂着一块木质招牌,意外的契合。

正好奇这是一家什么店,就幸运地撞见了“照真达俗”的主人。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纪实摄影师,在泉州古城的老巷里开辟的基地。



正如墙上挂着的“摄影是一场修行”。浮世万千,同一条小巷,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能用镜头记录泉州,把今日的新鲜事,变成明日的历史,是摄影师的幸福。

- 04 -

藏着生活记忆的老巷


200余米的旧馆驿实在不长,但小巷中却藏有需多枝枝蔓蔓的小道,指不定哪一处就会给你制造一些惊喜。

找不找得到,寻不寻得见,都靠缘分。



几经风雨,小巷的苍老肉眼可见:刷过的白色墙灰脱了皮,蓝色门牌已经些微褪色,就连墙缝中都毅然长出了几株翠绿的嫩芽。

对于在这长大的孩子来说,童年记忆就落在这弯弯绕绕的深巷中。



夏日伴着西下的阳光,和小伙伴从这条巷子穿到那条巷子,笑声从街头传到了巷尾。


个子不高,身手却不赖,盼到树上的枇杷成熟的那天,相约着一定要一起去摘。



偶遇可爱的小猫小狗,虽不敢上前,只敢与它遥遥相望。相顾无言间,却感觉四周都安静了下来,刹那间温柔了岁月。



电缆犬牙参差,散发着清新洗衣粉香气的衣服毫无章法地悬挂着。绿树冲天、随风摇曳,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生活碎片,在巷子里逐一相遇。


著名诗人舒婷曾说:

“在漫长的种族迁移中,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几代人从这块热土汲取的能量,吸引我,像指南针一样总朝着它的方向。此生,我的籍贯是泉州。




这是舒婷笔下的风雪驿站,这是泉州的旧馆驿。

闲时再去走一回这条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的小巷,也算是去远方走过一遭了罢。

来源/微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