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化三班镇大兴堡,一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大兴土楼

2019-08-05   微观泉州

我们站在青石拱门下,躲着一场雨。看着这被浸润的灰瓦屋脊,和冒着绿芽的鹅卵石街道,不知297年以来,多少人也曾经在这里躲雨下榻过。

这里是德化三班镇大兴堡,一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大兴土楼”。若是从上往下俯瞰,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土楼,里面至今还住着两户郑氏人家,他告诉我们,整座堡有近六亩地大小,振兴时这里曾有240间房。

但是看着两排商铺式的屋宅,和中间宽敞的中轴街巷,后来人猜测着,这个古堡其实更像是一个集贸易、客栈、镖局、储藏等功能为一体的“商号”。

这里极佳的地理位置,也是当时人们往返泉州的必经之路。



大兴商号

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大兴堡背靠着天马山,在它的周边就遗存有20多处宋元至明清的古窑址。郑氏后人郑宝国说,翻过这座山就是永春五里街了,明清时期兴盛的德化瓷就从五里街的“许港”上小船,一路走水路运到泉州,随后往世界各地分散去。



这里要属德化县最靠近海的地方,盐巴等当时一系列重要的海产品,也从海外运来,由这里集散到周边各地。


所以史料上记载着就在大兴堡这个位置,曾经诞生过“大兴商号”。


翻阅族谱,听着一辈一辈人的讲述,郑宝国搜寻了些许历史的线索。康乾盛世,德化陶瓷进入鼎盛时期,郑氏先人郑延理与儿子郑展枢曾经在三班镇的洞上、桐岭、上寮等地兴建古窑,生产适合海外的精美白瓷,多年来累积了第一桶金。



随着生意的不断兴隆,在郑延理晚年时,与儿子郑展枢一同兴建了大兴土楼,作为贸易集散地,及仓储、住宿、客房之用。


从此这里商人云集,不时也有满脸络腮胡子的外国人身影。老一辈中就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有次来了这么一个“大胡子”——照例在这里是要先吃点心、再上正餐的,他那次吃的点心是面线汤,大家好奇:“大胡子”怎么吃面线?


只见他从口袋里拿出了两个钩子,钩住胡须往耳朵上一套,倒也慢条斯里吃起来了。



这个故事传着传着,人们相信以前大兴堡是来过外国人的,也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盛况。郑宝国领我们爬上老旧的木梯,指着二楼的窗雕说,它里面带有些许伊斯兰的元素。还有已经模糊了的外墙壁上,花草的雕刻影影绰绰,除了故事,想必在这座堡内,还有许许多多的隐蔽之处尚待挖掘。


2018年,大兴堡入选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而此前,在过去寂寥的日子里,连郑宝国都鲜少走入这个时光隧道。就在三班镇长大的他,小时候曾无数次从这里路过,最多也只是探一探这个10米高的城墙,便转身了。



除了还居住着的两户人家,以及偶尔越过长路漫漫前来的外人,这里留下的更多是无声的岁月。往前追溯,它曾经是保护过三班人的避风港。



修旧如旧

郑宝国说,这个地处德化最南边的地方,过去土匪横行。附近的居民常常把粮食搬到堡内,晚上也居住于此。青壮年则手持土枪绕着城墙巡逻,在大兴堡的东北、西南隅有对称的谯楼也可瞭望四周。



据说担心土匪火攻,从前在东西两个青石拱门上,还放置了许多口水缸,以备不时之需。


除贸易功能外,这座德化的土堡曾经护了多少郑氏子孙,以至于如今,后来人仍然称呼着兴建土堡的郑延理及郑展枢为“大兴公”。


不过大兴堡没有永远幸运。郑宝国说,以前在三班镇周边是有四座土楼的,可惜被烧掉了两座,大兴堡也曾经靠近过火种,后来因为3万元白银,才免于一难。



据说在1927年前后,有个叫徐飞龙的土匪就盘踞在德化县城一带,大兴堡被占据为兵营,每天清晨匪兵出操的吆喝声响彻整个大兴堡。两年后,在那个混乱时期,投靠北洋军阀、称霸闽南的“闽南王”陈国辉奉命讨伐徐飞龙,两支队伍在大兴堡僵持不下。


后来陈国辉攻陷县城,徐飞龙败退三班,为了不再让土匪驻扎土堡,陈国辉的部下将三班另外两座土楼——硕丰堡、颜土楼付之一炬。从此它们的身影在历史里消失了。

幸运的是,有一位叫做郑扬取的人为大兴堡说了情。原来,陈国辉虽是土匪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重视教育。而郑扬取恰好是南安一所学校的老师,与陈国辉的部属有师生关系。郑扬取与乡人共同筹措了3万元白银作为军饷,才让大兴堡保留了下来。





虽免于毁灭,当时还是被拆除了四周护厝与外围墙,直至1942年,郑氏后人重修,大兴堡得以恢复原貌。


前两年,郑氏后人筹资,又将大兴堡“修旧如旧”了一番,倒塌的木头柱子被重新支起,用力托着这座风雨沧桑的土堡。


走在被支起的阁楼上,郑宝强说着,以前这个通道是能走马的。

我们的脚步在过道上扣出清脆的声响,宛若百年前的马蹄踏过。

来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