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中部,古名澜溪,建镇已有千年,历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誉。大通镇始建于西汉时期,古名"澜溪",唐代在此建"大通水驿",成为著名的交通要道。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长江小杂鱼
长江小杂鱼
是大通极负盛名的一道菜肴
新鲜的小鲫鱼、鲹条鱼
翘嘴白、江昂丁鱼等多种鱼鲜混合
大火烧开,小火慢煮大火收卤
将杂鱼本身的鲜味散发到极致
大通名门望族“佘氏家族”,曾在明代出过一个与汤显祖齐名的文学家,佘翘,他一生不仅勤奋好学,还著有《量江记》等多部名作,他也一直保持着节俭生活习惯。大通人说佘翘天性聪颖,四岁即能授书成诵是因为他一直喜欢大通人一直崇尚的“河水煮河鱼”的清煮“长江小杂鱼”的缘故,吃鱼会让人变得聪明的说法也因此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清炒江虾
选用新鲜的大通江虾
经热锅热油不断翻炒
直至金黄
肉质鲜嫩、纯白肥美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路过大通,听闻大通江鲜味美,于是前往巡视,偶遇码头工人旁若无人怡然自得地喝着老酒,吃着江虾,很是羡慕,就上前与之闲聊。码头工人盛情邀请乾隆品尝炒江虾,乾隆兴之所致尝了一下,连声赞美“大通江鲜果然名不虚传!”过后,乾隆盛赞江虾美味的故事流传至今。
德来江蟹
蒸江蟹是大通最响亮的招牌菜
个头大、肉质饱满,含钙高
新鲜江蟹清蒸,更是原汁原味
2017年9月,原《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的制片人刘硕、导演费牖明带着美食文化纪录片《寻味人间》摄制组专程来到铜陵大通古镇进行拍摄。拍摄结束,大通古镇上的商户伍德来专门为摄制组清蒸了十几只纯正野生的长江江蟹,让他们一吃之后连声惊叹,并疯传影视圈,一下子竟让“大通长江蟹”的名头越来越响,真正成为大通最响亮的招牌菜了。
醇香魤鱼汤
魤鱼汤
烫汁浓白,鲜香腴美
鱼肉圆润爽口,肥硕鲜嫩
有强体养身功效,益脑髓
祛头晕、润皮肤之功效
魤鱼,长江珍奇鱼鲜之一,大通当地人称其为“华达子”,又因为鱼身修长婉娜多娇,于是有了长江美人鱼之称,也有人说魤鱼是热情的形象和化身。
相传,在大通镇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每年长江涨水之时,有大量魤鱼从长江涌入大通支江,这里的人将此鱼做成许多美味佳肴,醇香魤鱼汤就是当地的一道名菜。
美味鱼杂
秉承对美食的敬畏之心
当地虽盛产鱼鲜
仍不浪费鱼身的每部分
将鱼鳔,鱼籽,鱼白等
利用起来制成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相传,一生清廉、节俭,有着“雪帅”之称的长江水师提督的湘军首领彭玉麟巡视大通水师营时,看到渔民竟卖完鱼后将剩下的鱼杂带回家喂鸭,觉得有些可惜。便让伙房从渔民处讨来鱼杂,将其清洗干净,按他老家湖南人的烧法,用青椒、红椒、生姜、蒜子等红烧,没想到非常好吃。经大通水师营这一千多人的传播,“红烧鱼杂”从此便成了大通本地一道名菜。
红烧小鳜鱼
红烧鳜鱼是大通有名的一道民间私房菜
风味独特,色泽鲜亮
只要一眼望上去,就自然让你联想到
“桃花流水鳜鱼肥
传说很久以前,大通人先将鳜鱼放血,用传统红烧手法烧制后,撒上三丝(青椒、红椒、老姜切丝)。古时候来往大通码头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各自家乡也能吃到这道菜。但因大通水质优良,他们对大通的红烧鳜鱼尤其赞不绝口。
河豚烧粉丝
河豚烧粉丝
河豚鱼,是长江三鲜之一
营养价值特别高,肉质也非常鲜美
是大通最具特点的一道菜品
相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争夺天下时,曾在江西的鄱阳湖与大通之间打了三年旷日持久的战争,其间,朱元璋不幸战败受伤,逃跑时被大通河南嘴的渔民所救,因战败气馁,竟要救他的渔民烧一锅河豚给自己毒死,于是渔民为其烧了一锅“河豚粉丝汤”,未曾想,这锅“河豚粉丝汤”不仅无毒,而且鲜香异常非常好吃,让朱元璋恢复元气。此后,为感念大通河南嘴渔民的救命之恩,朱元璋改“大通江”(即今青通河)下游为“七姓河”,并颁发减免赋税的“鱼鳞册”(现存安徽省图书馆),以示恩典。
手工鱼丸
手工鱼丸
鲜嫩可口,Q弹爽滑
在大通众多美食中
是颇受游客欢迎喜爱的一道美味
1858年,曾国藩与彭玉麟率领湘军拟配合江南大营的清军主力再次在大通合击陈玉成的太平军,但多次战败,信心不足,忧心忡忡。大通乐陶园的大厨看到此景,便将渔民刚捕的长江新鲜鱼的鱼肉剖下,剔除鱼刺,用菜刀的刀背将那新鲜鱼的鱼肉锤了许久,直至锤成肉泥,然后捏成鱼丸,为其烹饪鱼丸汤,取“功德圆满”之意。这一说法让曾国藩心情大好,再细品这青菜鱼丸汤就更让他感到味美之极,连呼“滑嫩、味鲜、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