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羊角水古堡隐居着周氏宗族,他们象小草一样蓬勃生长

客家人择居之处首重防御

会昌羊角水古堡隐居着周氏宗族,他们象小草一样蓬勃生长

曾海亮

客家人南迁赣南山乡,往往迁居在荒无人烟的山旮旯里,但是有着天然的防御条件和风水藏风聚气格局。炎夏,我们一行人风水考察来到江西赣南地区的会昌县羊角水古堡。古堡,静立在汉仙岩下,清澈流淌的湘水河如一只羊角,从东南西三面绕堡而过……

周氏宗祠是南迁客家宗祠的缩影

说起羊角水古堡,当地地方志都有确切记载。据《会昌县志》称:“羊角堡虽一隅之地,当三省咽喉之区。”《赣州府志》说:“会昌羊角水,扼闽广之冲,成为明清时期江西东南隅通往闽粤之“咽喉”,素以“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著称。

会南汉仙岩仙气十足

,据周氏老人介绍,古堡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530多年,是江南南部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明代军事堡城,它是明清时期承接和贯通粤东潮汕沿河与赣江上游地域现今的一条经济动脉,是赣南闽粤客家边际山区的一座重要关隘口,现在被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羊角水古城堡隐居着周氏一族,他们在此繁衍后代,成为这一区域望族。 据周氏老人介绍,羊角水周氏始祖,讳徽,名子祥,号万一郎,系禄生(讳回宝)公之子,生于元朝至元,戊子,即公元1288年,是庐陵乌东汾翁公系下,吉水泥因书楼下之栎坑,元末至正年间,因世道维艰故土难居,离乡有志,以至正公元1342年举家迁徒会昌县湘水羊角水石潭安居。之所以选址在此安居,就是相中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安居乐业佳地。

周氏始祖配梁氏生有八子:元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七、元八。

可谓族门有福,人丁兴旺。如今,羊角堡居民有1200多人,大多姓周。

周氏宗祠处于山环水抱之处

周氏宗祠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兴旺标志。据了解,周氏宗祠是周氏元四公孙珍二公子,四世太祖君宝公为首建造,君宝公号帝玺,官村南湘一甲里长,掌钱粮二十四石,周氏宗祠始建于明朝英宗正统岁在寅戍,即公元1442年,宗祠堂名为:“成德堂”、君宝公以“成德”名堂以尊重成德公之盛德,以教后人,服膺效法也。

古堡见证着南迁客家人安居重视防御历史

为宗祠修建的更巍峨,以大封君凤吉、美斯、树帜、孙锦、兰质、秀眉、大文元泮草,大学生鸿裁荣拔大业儒仕仁等为总理,在清朝、圣宗、康熙,岁在壬寅,即公元1662年,复修一次,使宗祠尤其雄伟壮丽,巍巍可观,嗣后以大缙绅风庆,大职员茂松,福兆大德旺庆祥,大学生明秀、运维、松兆、聚伦、经文,文福等为总理,于清朝穆宗同治,岁在癸酉即公元1873年重修第二次宗祠,成为会昌县赫赫有名的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素朴不张扬,砖木结构,上下厅布局,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外部是高大的风火墙,大门外檐梁正中竖立双柱斗栱;内部装修有藻井、轩棚、倒板及镂雕精美的木拱、雀替等,近年来经过修复,整座建筑显得更加气派庄重。

经测,周氏宗祠坐度分金为子兼壬界缝,水口东南,西南来水。西门坐北朝南(庚子与戊子缝线),东门亥山巳向(己亥与丁亥缝线)。后墙壬山丙向兼壬子(甲子金龙挨右缝线)。东侧门庚山甲向(癸酉金挨右缝线)。

曾祥裕与曾海亮合著的杨公古法丛书,理论联系实际

曾祥裕将于国庆在赣州举办杨公古法传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