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究竟下落在哪里?《明史》的记载到底有哪些漏洞?

2019-10-25     后宫地图三千

明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大军打着“靖难”的旗号,攻入了首都应天城,然后将皇城团团包围。所谓“靖难”就是平息战乱、扫除奸臣的意思。燕王朱棣借口建文帝被奸臣所控制,他要“清君侧”,也就是清理建文帝身边的这些奸臣,因此一场为争夺皇位而爆发的内战,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了“靖难之役”。那么,建文帝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朱棣找到充足的理由,居然以燕王的身份发兵攻打首都,并且包围皇城呢?

燕王朱棣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还得从建文帝的为人和他的所作所为说起。

建文帝叫朱允炆,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长孙,建文是他的年号。大家一定会问:怎么孙子直接继承爷爷的皇位,他父亲在哪里?朱元璋的皇位继承人本来应该是太子朱标。可是,朱标在继承皇位之前去世了。朱元璋就这么一个嫡子,他要坚持自己制订的“国家建储,礼从长嫡”的原则,因此力排众议,将朱标的儿子朱允坟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年方二十一岁。

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很像,心地善良甚至有些懦弱。这样性格的人,即皇帝大位之后,其执政理念和方式就与爷爷朱元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点不同:

第一,崇尚文治。

朱元璋是用武力夺得天下,所以自然形成重武轻文的风气。比如,明洪武年间,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而六部的尚书们却只是正二品。《大明律》还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开国功臣刘伯温只封了一个伯爵,而封公侯的武将却很多,甚至封王的也不少。建文帝即位后,一改尚武的风气,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比如,他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同时,重用一批饱读诗书的才子,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这些文人成了建文帝所依赖的重臣,所以建文帝的新朝廷被称为“秀才朝廷”。

第二,宽刑省狱。

朱元璋主张乱世用重典,喜欢以刚猛治国,而且法外用刑的情况非常严重,并且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朱允炆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因此他登基仅一个多月,就下诏宽刑省狱,纠正了大量洪武时期的冤假错案,一大批受到牵连的无率官吏恢复职位,被流放的人也回到故乡。建文朝仅四年,监狱里关押的犯人比洪武朝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二。

但是,建文帝这种仁慈、宽厚的治国精神,虽然显示出比朱元璋有更大的道德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他无法克服的局限和弱点。这种局限和弱点并不是仁慈、宽厚本身的问题,而是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遗产,不允许他这样仁慈、宽厚地当皇帝。朱元璋给孙子朱允炆留下的政治遗产,就是分封在全国各地的二十五个藩王。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自己又坚持挑选嫡长子的儿子为皇储。这位皇储不但年轻,而且过于柔弱,朱元璋担心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这位性格柔弱的孙子驾驭不了他们,因此朱元璋痛下决心,晚年屡兴大狱,滥杀功臣,目的就是为了替自己的孙子扫清执政障碍。大家可能会问:朱元璋把将军们都杀光了,谁为他保卫大明江山?对这个问题,朱元璋早有考虑,他为了巩固朱家的天下,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了王,并且赋予他们军权,让他们保卫大明江山。清理了异姓功臣,分封了同姓藩王,朱元璋自以为后事都安排妥当。可是,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留给孙子的这笔政治遗产,却成了朱允炆登基之后最大的麻烦。

因为,朱元璋封在全国各地的这二十五位藩王,都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藩王都有三个护卫,一个护卫最少也有一万多人。在这二十几个藩王中,有九个实力比较强大,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大约五万人马,其中以燕王和晋王的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多万军队,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早在爷爷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允炆就表示了对叔叔们的担忧。有一天,朱元璋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可是,朱允炆却用忧虑的口气间朱元璋: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可是,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这个问题难住了朱元璋,他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们。可是,孙子的问题的确非常尖锐,朱元璋一时无法回答,他稍作沉默之后突然反问:那你的意思呢?朱允炆考虑了很久,然后对朱元璋说出了他设想的方法,此方法分五个步骤:一、用道德争取他们的心;二,用礼仪约束他们的行为;三、削减他们的地盘;四、改封他们的属地;五、以上四条不行,就只能用武力解决了。

朱元璋听完朱允炆的计划之后,称赞道:很好,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朱元璋十分高兴,他认为朱允炆列出的五个方法和步骤,一定能够解决藩王的问题。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可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五个步骤充其量是一个计划,制订计划与执行计划和完成计划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朱元璋忽略的关键问题是朱允炆的能力,这个计划他能实施吗?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这些藩王们个个拥兵自重,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面对藩王们的威胁,建文帝不得不与他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讨论应对的方法。讨论的结果,大家都同意削藩。可是,这场削藩却给燕王朱棣提供了起兵造反的借口,最终燕王大军攻进应天城,包围了建文帝住的皇城,削藩行动彻底失败。建文帝的削藩为什么会失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原因:

第一,优柔寡断。

建文帝的人品和性格决定了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遇事优柔寡断。比如,朱元璋死后,诸位藩王要来应天奔丧,这本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将所有藩王一网打尽。但是,建文帝却下诏书,不允许诸王进京奔丧。燕王朱棣已经走到淮安了,接到诏书之后又折回了北平。很多人都为建文帝感到惋惜。其实,建文帝本人不是没有考虑到利用诸王来京的机会一举削夺他们的权力。那么他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因为,建文帝既想夺诸王手中的兵权,又不愿伤了皇族内部的感情。更因为朱元璋尸骨未寒,他不能马上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不愿意做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他觉得这样做会对不住九泉之下的爷爷朱元璋和父亲朱标。

第二,操之过急。

由于自己优柔寡断、坐失良机之后,朝廷和藩王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这又使建文帝急于进行削藩。朱允炆在与朱元璋讨论自己的叔叔如果造反将如何处理的时候,非常清楚地设计了五个步骤。可是,朱允炆却把这五个步骤完全抛于脑后。就在他刚刚即位当皇帝三个月之后,他就开始了削藩进程。整个行动根本没有按照计划实行,五个步骤只剩下最后一步:使用武力。

第三,战略失误。

对于是否应该削藩的问题,似乎没有分歧,但是在如何削藩的步骤上,大臣们的意见却并不一致。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黄子澄为代表。他认为,燕王的实力最强大,所以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等藩王,剪除燕王的羽翼,然后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一举削掉燕王。

第二种意见,以齐泰为代表。他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也就无力反抗了。客观地说,这个意见还是比较可取的。但是,建文帝却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将削藩的第一个目标,锁定在周王身上。

建文帝之所以采纳黄子澄的意见,是因为他多少有些惧怕这个四叔,内心的怯懦会导致决策者的欺软怕硬。就这样,建文帝先拿比较弱小的周王开刀了。在成功地削了周王之后,建文帝一鼓作气地又先后废了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个藩王。可是,这却让燕王有了警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到建文帝回过头来再对付燕王的时候,最好的时机已经失去了。

优柔寡断、操之过急再加上战略失误,建文帝的削藩就这样失败了。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的大军兵临应天城下。谷王朱穗与曹国公李景隆见大势已去,打开金川城门,迎接燕王入城,南京城不战而破。就这样,建文帝被困在了皇宫之中。当大军包围皇城的时候,朱棣突然下了一道命令:大军不许进入皇城,全部退守龙江驿。进城的将士们觉得奇怪,马上就要拿下皇城了,为什么不让进攻了?其实很明显,朱棣围困皇城却不进攻,是给建文帝留下时间考虑,希望他主动让出皇位以保全性命,因为朱棣不想背上狱君篡位、杀死亲侄子的罪名。但是,出乎朱棣意料的是,皇宫内突然燃起大火,朱棣立刻下令救火,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火势太猛,不久整个皇宫陷入一片火海。那么,为什么皇官会突然起火?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当“靖难”的军队打到应天城金川门的时候,建文君准备出城迎接,可是身边的大臣们都不见了,只剩下几个左右随从,建文君大声哀叹道:哎!我有什么脸面相见啊!

于是回到宫里,将整个皇宫点燃了。燕王朱棣立即派遣太监前往救火,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太监们只从废墟中找到一具被烧焦的尸体,报告给燕王,燕王对着这具面目全非的尸体哭着说:你怎么这么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治理国家的,可是你却浑然不觉地走上了绝路!八天之后,朱棣以天子的礼仪安葬了那具从废墟中扒出来的尸体。

按照《明太宗实录》的记载,建文帝是自焚而死。可是,这段记载却不太可信,因为其中有两个疑点。

疑点一:称呼不对。

在《明太宗实录》中,对朱允炆不称建文帝,却称“建文君”,这显然是朱棣的口气,意思很明确,朱允炆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因此无脸见人而放火自焚了。既然能够随意改变对朱允炆的称呼,将建文帝改成建文君,那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所以,《明太宗实录》中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疑点二:死者身份不明。

太监从废墟里扒出来的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根本无法辨别身份,怎么能够确定他一定是建文帝?当然,也很难断定这具尸体不是建文帝。不过,据《明太宗实录·补本》记载:“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意思是,朱棣派太监在废墟找到的是建文帝妻子马皇后的尸体,朱棣却谎称是建文帝的尸体。此《补本》虽有抹黑朱棣之嫌,但毕竟很难反驳。

以上两个疑点说明,建文帝很有可能当时并没有死!朱棣对此也抱有怀疑,因为,他进入皇宫之后,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令他寝食难安。有一天朱棣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在宫中到处寻找父皇的墨宝找不到,听说建文在自焚的时候,把这些墨宝连宝玺至一起全烧毁了,朕太痛心了!可是,朱心里清楚,墨宝是可以烧毁的,皇帝的宝至是玉石所制,怎么可能烧毁?即使经过烈火焚烧之后最多破碎了,总会有残骸留下。皇帝的宝玺不见了,只能说明建文帝很可能还活着,而且是带着宝至逃跑了!既不退位,也不自杀,却选择逃亡,而且随身带着皇帝的宝玺,这意味着建文帝还想东山再起,这种疑虑与担忧始终萦绕在朱棣的心头。建文帝的下落,成了朱棣挥之不去的梦魇!

如果建文帝没有被大火烧死,他究竟去了哪里?几百年来,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猜测和解答,其中比较著名、影响也比较大的,是明末清初学者谷应泰的答案。他在《明史纪事本末》第十七卷《建文逊国》中,对建文帝出逃的过程、民间的隐居生活,以及最终的归宿,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但是,谷应泰的描述却让人觉得疑点重重。

疑点一,起火的原因。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得知金川门失守的消息之后,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在大殿里走来走去,想自杀又犹豫不决。翰林院编修程济劝说道:与其自杀,不如逃亡。一听这话,身边一位太监王钺跪倒禀告说:当年高皇帝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个厘子,并且嘱咐说:遇到大难的时候再打开。这个厘子就放在奉先殿的左边。众位大臣齐声说:还不快取出来啊!王钺立刻奔向奉先殿,不一会抱着一个红色的厘子回来了,只见这只匣子四周用铁件固定,两把锁头用铁水灌注,朱允炆一见爷爷留下的匣子,不由得失声痛哭,并且立刻下令放火烧了皇宫。当大火燃起的时候,马后却扑进大火自尽了。

这段记载显然有些不合情理,因为这把火放得莫名其妙。按照常理,朱允炆首先应该关心的是匣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是否有锦囊妙计以解当前困境,这个时候哪有心思放火?即使放火,也应该是逃出皇宫的时候。再说,马皇后突然投火自尽,也让人觉得非常突兀。

疑点二,逃出皇宫的方式。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程济砸碎了匣子,发现里面装着三张度牒,也就是出家人的证件,上面分别写着出家人的法号:应文、应能和应贤。还有袈裟、鞋帽和剃刀,以及十锭白金也就是二百两银子。匣子里还有一封信,信中说:应文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出,黄昏的时候,在神乐观西边见面。看到这一切,建文帝不禁感慨道:这就是命啊!于是,程济立刻为建文帝剃度,法号应文。一位名叫杨应能的大臣说,那我就是应能了,于是也愿意剃度。监察御史叶希贤说:臣的名字中有一个“贤”字,那我就是“应贤”了。于是也接受了剃度。三个人剃度完之后,各自穿上袈裟,收好度牒。一行人从鬼门逃出皇宫来到河边,只见一条小船停泊在岸边,驾船的人是神乐观道士王升。王升一看到建文帝,立刻跪倒叩头口称“万岁”。然后对建文帝说:臣已经知道陛下要到这里来,因为不久前高皇帝给臣托梦,令臣在此等候。于是,一行人乘船来到太平门。

这样的描述更令人难以相信,因为朱元璋简直是料事如神。不但意料到朱棣会起兵造反,而且知道朱允炆必然要出逃,因此为孙子设计好了出逃的身份、路线。更荒唐的是,朱元璋还托梦给道士王升,让他按时接应朱允炆。这种近似魔幻小说的情节直接颠覆了《明史纪事本末》一书的历史真实性。

不过,逃出皇宫之后,《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就完全是写实的手法了。

建文帝君臣分别从鬼门和水关御沟逃出皇宫,在神乐观西边聚齐之后,建文帝对大家说:从今往后,我们就以师兄弟相称,不必再拘君臣之礼了。众位大臣听建文帝这番话之后,纷纷落泪。兵部侍郎廖平说:众位同仁愿意跟随陛下一起逃亡,当然好,可是,陛下出逃时的随从不必太多。还是选择那些家里没有拖累,身体比较强壮的人,最多不超过五个人。其他人回到自己家乡,为陛下提供支持和接应就行了。建文帝说:这样很好。

这个时候,道士送来了晚饭,大家在地上围坐成一圈,共进晚餐。就在吃饭的过程中,确定了建文帝身边不离左右的三个人选,他们是:打扮成和尚的杨应能、叶希贤和装扮成道士的程济。然后安排了六个人,在建文帝来往的必经之路上提供衣食住宿,并且规定了联络暗号。

显然,建文帝的出逃纯粹就是逃命和隐居,根本没有再夺皇位的想法了。

基本安排了好日后的出逃路线和联络方式之后,那么第一站去什么地方呢?建文帝建议说:我准备去云南,投靠西平侯。可是位名叫史彬的大臣却表示反对说:西平侯家太显眼,耳目众多。且新任君主的意思还不太明确,他能不报告给朱棣吗?不如往来于名胜之间,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自己人。各位大臣家中有条件的,时时做好准备,接待陛下到家里住,有何不可?建文帝同意说:这样很好!安排完以后的去处之后,建文帝说:这个地方不可久留,明天一早必须离开,那我们先去哪儿呢?众人认为最好先渡江北上,可是,当天晚上建文帝突然腿疼起来,一时无法行走,只好放弃北上。

当天蒙蒙亮的时候,史彬来到中河桥,想找条船代步,逃出南京。当他来到江边时发现,一条船停靠在岸边,听船上人说话的口音是自己家乡吴江人,连忙上前探问,没想到是老家派来的船,到南京打探他的消息的。就这样,建文帝一行八人乘这只小船先去吴江县史彬老家,其他人各回自己的家乡,约好以后每个月底相见。小船取道溧阳,直到八月才到达吴江县史彬的老家。几天之后,礼部的行文就下达到各州县,追缴和革除建文朝给大臣之家颁发的所有诰命和敕令。此时,苏州府派遣吴江县丞,也就是副县长,来到史彬家追夺诰命和敕令。县丞一见史彬在家便问道:听说建文皇帝在你家?史彬吓了一跳,连忙矢口否认:没有啊!县丞带着一脸的讥笑离开了。显然,这位县丞已经产生怀疑了。史彬家里不能待了,第二天,建文帝和两个和尚一个道士打扮的人,离开史彬家,辗转去了云南。

建文帝为了躲避朱棣的查找,一直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主要是在他的一些旧臣家落脚。比如,永乐二年正月,建文帝离开云南去了重庆,然后由重庆经水路到达襄阳。当年的八月再次来到吴江县史彬家。当时天已经入黑,史彬家刚刚点上灯。建文帝突然来到,史彬一家连忙出门拜见,然后用酒席招待建文帝一行。酒喝了一半的时候,建文帝说:我明天一早就得离开。史彬大吃一惊,连忙说:微臣每天打扫房间准备迎接,已经很久了。即使有什么不恭敬的地方,也乞求原谅。希望能够留师傅多住几个月,怎么能明天早就走呢?建文帝流着泪说:昨天在半路上遇到一个朝廷官员,他瞪着眼睛看我。这个人我认识,他也一定认出我了,一定会向朱棣汇报的。所以,我明天就走,是怕连累你啊!君臣二人相对而泣了很久。建文帝止住哭泣之后说:这儿离应天太近,不方便啊!史彬说:没关系,我不怕!看到建文帝的衣服和鞋子破旧不堪,史彬坚持要留建文帝多住三天,让家人给建文帝赶制了新的衣服和鞋子,才让建文帝离开。

永乐四年五月,建文帝一行上了云南的白龙山,搭建了一座茅草庵,过起了出家人的生活。第二年,建文帝听说有一个名叫胡濙的朝廷官员,在全国各地暗中打探他的下落。建文帝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从此深居简出,轻易不敢露面。可是,建文帝不久染上了痢疾,生活越来越困难,最后粮食也断了,已经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史彬等旧臣来到白龙山看望建文帝,建文帝一见到自己的旧臣,不禁放声大哭。几位旧臣看到建文帝脸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样子,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也跟着一起号啕大哭。突然建文帝止住哭泣问道:你们带吃的了吗?几位旧臣纷纷将随身带的食品拿了出来。史彬身边跟着仆人,所以带的食物比较多。而且,史彬曾经在建文帝身边工作过,了解建文帝的爱好,带来了一些建文帝爱吃的东西。建文帝将史彬带来的食物,逐一尝了一遍之后感慨道:已经有三年不吃这些东西了。几位旧臣在山上待了没多久建文帝就催他们赶快离开。分别的时候,君臣再次痛哭失声。建文帝一边哭一边嘱咐道:以后不要再来了,一来道路太艰难;二来沿途盘查很严,有风险。我现在的情况很好,不必挂念。史彬等人跪倒叩头,告别了建文帝。

那么在全国各地暗中打探建文帝的胡濙是什么人?据《明史·胡濙传》记载,胡濙是户部都给事中,一个六品小官,朱棣派这么小的官去寻找建文帝,就是为了不引起世人的注意。当然,也不能以寻找建文帝为由四下探访,否则岂不是承认建文帝没死?因此,这位胡濙奉皇帝之命,到民间去找一位名叫张邋遢的仙人,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张三丰,这个借口很巧妙。打着这个旗号,胡濙在全国各地到处查访,秘密地查找建文帝的下落。

永乐十四年,胡濙因母亲去世要求回家守孝,朱棣坚决不同意,要让他继续寻找朱允炆。为了安慰这位手下,朱棣提拔他为礼部左侍郎,官升三级。永乐十七年胡濙再度从应天出发,这次他不再满天下四处游走,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江浙、湖、湘一带。根据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这些地方的确是建文帝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就是说,胡濙一定是打听到什么消息了。

永乐二十一年的一天夜里,胡濙突然回到京城,急匆匆要拜见朱棣。当时朱棣已经就寝,听说胡濙半夜来访,就知道情况紧急,胡淡一定是有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不然他不敢半夜上门。于是,朱棣立刻起床,紧急召见胡濙。胡濙见了皇帝之后,将他打听到的关于建文帝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向朱棣汇报,但是,史书却只字不提这些消息的具体内容,只说“漏下四鼓乃出”。四鼓就是四更,大致相当于凌晨两点左右。如果朱棣晚上十点以后就寝,那么这番谈话至少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什么内容的谈话需要这么长时间?当然是朱棣最关心的朱允炆的下落。胡淡半夜入宫与朱棣的长谈,使皇帝朱棣“至是,疑始释”(《明史·胡淡传》)

所谓“至是,疑始释”这句话至少有三个意思:

其一,建文帝果真没有被大火烧死,而是逃亡了;

其二,建文帝的下落找到了;

其三,很可能建文帝托胡濙给朱棣带话,让他放心当皇帝,他朱允炆不会再与朱棣争皇位了。正是这三个结论,最终让朱棣彻底地放下了心,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所以叫“疑始释”。

可是,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并没有提到胡濙与建文帝见面的事,不过,却对朱棣死后建文帝的活动做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尤其是建文帝最后的结局,写得很生动。比如,明英宗正统五年,也就是公元1440年,建文帝与程济起,离开云南来到了贵州。住在一座庙里,建文帝一时兴起,在墙壁上题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意思是,懒散的生活太久,已经忘了皇帝乘的车什么样了,身上的袈裟换去皇帝的龙袍,身边的百官都下落不明,如今朝廷上一群乌鸦在上朝。此时,已经距离建文帝逃离应天三十八年了。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隔壁住着一群和尚,其中领头的老和尚听到了建文帝和程济的谈话之后,将建文帝题在墙壁上的诗抄了下来,然后来到当地的官府,面见官府的长官大声说:我就是建文皇帝!那位长官大吃一惊,立刻下令将这个老和尚抓了起来,同时将与这位老和尚住一起的所有人都抓了起来,然后一起押进北京。就这样,建文帝被带到了北京城。

英宗立刻命令御史审讯这位自称是建文帝的老和尚。这位老和尚供认说:我已经九十多岁了,不想活了,只想死了之后葬在祖父的身边而已。御史说:建文君生于洪武十年,到正统五年,应该是六十四岁,怎么可能九十岁?这位老和尚见瞒不过去了,只好承认自己不是建文帝,俗名叫杨应祥。御史如实向英宗汇报,这位假冒建文帝的老和尚被判了死刑,和他一起的十二个和尚都被发配充军。

这个时候,建文帝只好对御史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御史立刻报告给了英宗。英宗开始并不相信,就找来一个曾经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让他辨认一下。这个老太监名叫吴亮,建文帝一见到他,立刻问道:你是吴亮吧?吴亮连忙否认说:不是。建文帝回忆道:有一回,我在吃饭,你在身边伺候。当时吃的是鹅肉,有片肉掉在了地上。你跪在地上用嘴将肉叼了起来。有这回事儿吗?吴亮一听这话,知道确实是建文帝,便跪伏在地上哭了起来。建文帝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身份,脱下袜子让吴亮看自己左脚上的痦子,吴亮捧着建文帝的脚,悲伤得抬不起头来。辨认完建文帝之后,吴亮回到自己的房间上吊自杀了。建文帝的身份得到证实,英宗下令将建文帝迎入皇宫。建文帝住进皇宫之后,宫中的人都叫他“老佛”,后来,这位“老佛”在皇宫中寿终正寝。

谷应泰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他的《明史纪事本末》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但是,他在《建文逊国》一卷中所记载的这段故事,却有很多情节不真实。显然,这段历史中的很多内容,是根据民间传说改写或者是作者虚构的。那么,一位严肃的学者为什么选用民间传说或者用虚构的方法写历史著作呢?我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许多关键情节缺乏资料。

建文帝失踪过程有三个关键点没有相应的材料证明。其一,皇宫失火的原因;其二,建文帝如何逃出皇宫;其三,建文帝逃离应天城的方式。由于这三个环节特别关键,却又没有第一手资料证实,因此,谷应泰只好接受民间传说的解释。

其二,朱允炆很难有其他方式生存。

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下,没有生活能力和经济来源的朱允炆,要想在民间隐居并且躲避朱棣的追捕,除了谷应泰所描述的方式之外,似乎也很难有其他更好的方式生存。而且,建文帝逃出应天之后,的确一直没有任何举动。如果朱允炆活着,他也只能过这种隐居式的生活。因此,谷应泰的描述即使是虚构,还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其三,符合民众心理。

中国古代虽然有“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说法,但是人们还是普遍同情失败者或者弱者。因此,这种经过演绎了的故事虽然不太真实,但是毕竟表达了普通民众和社会舆论对建文帝不幸遭遇的同情。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再加上《明史·胡濙传》中所谓的“至是,疑始释”的说法,在没有发现新的证据之前,我倾向于接受《明史纪事本末》中对建文帝隐居民间和最终结局的描述。那么,永乐王朝还发生了什么案子呢?我们以后再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vSIA24BMH2_cNUgxu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