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是近代日本出现的一种民间版画。它的观赏价值不限于日本民间,而是越出国界,对近代欧洲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浮世绘最早出现于日本江户时代,它所涉及的题材广泛,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山川景物、妇女生活、社会世相、自然风景无所不包。市民画家菱川师宣用木刻开创了近世风俗画的先河,成为浮世绘这一艺术样式的开山祖。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在浮世绘以前,日本的木刻缺乏民族风格,多以仿效中国木刻为主。当时中国有不少刻工东渡日本谋生,起到了一定的交流作用。浮世绘在继承日本民族绘画“大和绘”的传统基础上,汲取了一些外来技法,师徒相传,逐渐形成各有特色的流派和体系。
葫芦花
《葫芦花》是日本浮世绘早期代表画家铃木春信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多以茶女、歌舞伎为题材。《葫芦花》描绘一美人持扇立于竹篱搭就的葫芦花架下。小桥流水、茅屋竹篱,春意盎然。木屐声声,流水潺潺,花香阵阵。美人微闭双眸,沉醉于如梦的春景之中。画面看起来柔丽雅致,实则用色简括,黑、柔黄、赭红三种色调被画家的妙手描绘得生动绚美。竹篱、茅舍、溪岸上的小草、流水,都用碎线勾勒,葫芦花的叶子用柔黄点染,不是花而胜似花之美。美人着黑色和服,在简疏淡雅的背景中显得十分惹人注目,那一枚柔美的葫芦叶正好搭在她的发边,好像是为她簪了一朵花一般,这一小小的细节,为画面增加了情趣。春信这种可爱的美人画样式被称为“春信式”。
捕萤
夏日的夜晚,流萤点点闪烁,华衣的美人带着男孩,提着竹箧嬉戏着捕捉这些可爱的精灵。男孩兴奋地用手指着那些飞来飞去的小灯笼大叫,美人手执纨扇,回首观望,面露微喜。孩子的活泼、顽皮与美人的温雅、沉静彼此衬托,一动一静,情趣盎然。背景处的花草、流水的涡纹送来阵阵清香的凉爽。人物衣装的格子和花纹使画面富于装饰性。夜幕是几抹淡黑,与美人衣装的花纹黑地两相呼应,几朵流萤的光芒在那微黑的背景中显得十分明亮。荣松斋长喜的《捕萤》这件作品工笔细致而简淡,极富乡境民味,画趣无穷。
高名三美图
喜多川歌麿(1753~1806)是日本江户时代晚期的浮世绘美人画大师。歌麿创造了一种美人“大首绘”,即把美女和游女的面部表情、身姿动态加以放大描绘,摆脱过去那种画全身而缺少特写的倾向。画家以这种放大的面部或上半身,尽情尽意地描画美人的柔润肌肤和她们内心隐秘的情感。歌麿创作成熟时期所作的“锦绘”最富装饰趣味。
《高名三美图》是歌麿创立的“大首绘”的范例,他使用了“首色线描”与服饰“没线式”相结合的方法,时人称这种浮世绘为“绵织歌麿形式模样”。灰、紫、淡黄几种色调相互搭配,柔和温馨而淡雅。画上的三个美人,双眸微开,给人以神秘的艺术感染力。
喜多川歌麿所作的彩绘或版画形式的“大首绘”女性形象,给予同代及后代的浮世绘画师以开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