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观”中国“五湖四海”的名称由来,你知道几个?

2019-07-31     后宫地图三千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同事、朋友总是来自五湖四海。这“五湖四海词,代表了东西南北的全国各地。那么,究竟是哪五湖、哪四海呢?


五湖

“五湖”向来被指为太湖流域以太湖为中心的五个湖泊,上古以来虽有不同说法,但其地域都不出长江中下游。直到近代,始专指我国五大淡水湖泊,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这些湖泊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伴随着中国人民走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历程。

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是目前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尚书·禹贡》最早记载了它,叫“彭蠡”。初时彭蠡泽范围很大,被长江截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逐渐演变为今安徽、湖北的大官湖、龙感湖等;南部则由于地面一直下沉,湖水陆续南侵、扩大,吞没了汉代设置的郏阳县,到隋唐时期湖水抵达今鄱阳县境内的古鄱阳山,因而叫鄱阳湖。宋代以后,由于丘陵山地植被的人为破坏,致使赣江等河流入湖口处形成三角洲,湖底淤积了大量泥沙,湖面因之大大缩小。目前湖面仍在继续收缩中,这种趋势对调节长江水位十分不利。

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春秋、战国时叫洞庭山,因而湖名洞庭湖。《山海经》上说,洞庭湖是“沅、澧之交,潇湘之渊”。据唐宋文献记载,洞庭湖方圆七八百里,因而号称“八百里洞庭”。由于它具有调节长江洪水的显著功能,元、明以来在长江南岸开凿了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于是每年有大量泥沙由长江人湖,因而湖面日渐淤积,被分割为东、南、西洞庭湖和大通湖。在20世纪初,它还是全国第一大淡水湖,如今水面积已从清朝前期的6200平方公里收缩到2740平方公里,退居为第二大淡水湖,并且湖水较浅,呈现出“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特点。现在每年仍有6万亩水面变成陆地,湖底每年淤沙垫高4.6厘米。据专家预测,如果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只要再过60年,洞庭湖将不复存在。

太湖

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有一呈碟状的湖泊,叫太湖,面积为2425平方公里,系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它古称震泽,《禹贡》中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句。早在东汉《越绝书》上,就说“太湖三万六千顷太”,“太”也就是大的意思。徐光启说:“吴为泽国,其薮具区,其浸五湖,又曰震泽,曰笠泽,即今太湖也。”古人也有把太湖称为洞庭湖的,见《水经水注》、《舆地纪胜》等。关于太湖的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潟湖堰塞说、构造断陷说等,又有人提出陨石坑说,主要依据是太湖西岸独特的平滑弧形岸线为陨石冲击坑所特有的形态特征。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太湖应是星外天体撞击地球的遗迹。太湖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和人文景观闻名全国,沿湖四周又有苏州、无锡、湖州、宜兴等著名城市,因而古人将它概括为:“虽然无画都是画,不用写诗皆是诗。”太湖湖水主要经旧苏州府境内的吴淞江、浏河等汇入黄浦江、长江,所以今上海市段吴淞江自1848年以来已易名为苏州河了。

洪泽湖

洪泽湖是全国第四大淡水湖,面积2069平方公里,坐落在江苏北部淮河下游靠近安徽的一侧。它是由黄河夺淮形成的,所以不见上古典籍记载。汉魏时代,这里有破斧涧、富陵湖、白水塘等一批小湖泊。隋炀帝幸江都时,传说道经破斧涧,将它改名为洪泽浦。“洪泽”之名由此而来。南宋初年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被黄河泥沙淤积、垫高,河水不能外流使水位升高,附近一群湖荡、洼地便连成一体,形成洪泽湖。明清时期,为了保证大运河漕运的畅通,在湖东原有土堤的基础上陆续修筑了一条长80里、宽50米的大堤(高家堰)。湖底越积越高,湖堤当然也越筑越高,于是形成一个“悬湖”,湖泊面积继续扩大。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地处南北交通要隘的泗州城沦入洪泽湖,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坟(中都皇陵)也葬身湖底了。不过也是因祸得福,由于水下古物保存较好,有关部门曾拟将泗州城、明祖陵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巢湖

位于安徽中部的巢湖是我国习称的第五大淡水湖,向以风光绮丽著称。它是一个构造断陷湖,地盘在沉降过程中发生过多次断裂(地震),造成地堑式凹槽。这个凹槽后来积水成湖。因它的形状像个鸟巢,所以东汉时便有了“巢湖”之称。或以为它原系先秦时的居巢邑地,秦置为居巢县,后突然陷落为湖,故名。

呼伦湖

若仅以面积而论,巢湖只有753平方公里,而内蒙古东北部2315平方公里的呼伦湖应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呼伦”在突厥语中是“湖“的意思。呼伦湖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湖泊,周围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优良的天然牧场,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鲜卑、蒙古等族入主中原之前,都曾在这里积蓄力量。北朝时这个湖被称为“大泽”,唐代称“俱伦泊”,元代叫“阔夷海子”,清朝称“库木樗湖”。蒙古语又称它为“达赉诺尔”,意为“海湖”。


四海

关于“四海”,先秦时代由于交通闭塞,人们看到东方有大海,推论南、西、北方也应该都有大海;四海环抱的陆地居中,所以叫“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作海外。《礼记·祭义》中的“四海”海、南海、北海。直到西晋,张华《博物志》仍然认为“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后来,虽然事实证明西、北方向的中国边境并不存在所谓的大海,但仍然把今天的贝加尔湖或北冰洋叫作“北海”,而把巴尔喀什湖或咸海称作“西海”。“四海”一词就这么流传了下来,不过其含义已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专指人们想像中的东、西、南、北四海,而是泛指天下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即为此义。现在所谓的“四海”,一方面是指中国甚至泛指全世界,另一方面也指中国四大边缘近海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由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古代也叫勃海,《史中便有齐国“北有勃海之利”的话。“勃”可解释为旁边附生的意思因为古代将今天的东海和黄海统称为东洋大海,“勃海”当然只能是像东洋大海的附生物一样了。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有“浮渤懈、游孟潴”句,所以渤海又别称渤懈。

黄海

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以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东海为邻。古代曾为东洋大海的一部分,元、明时代又有黑水洋之称。清朝前期叫东大洋,与渤海也可合称“北洋”。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创办于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的海军就叫北洋水师。由于南宋以来黄河夺淮入海,不但把江苏海岸线往东推进,而且将近岸海水也染成了黄色,所以自清代中叶以来干脆将这原称东大洋的海域叫做黄海了。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就叫黄海大战。

东海

东海北接黄海,南以台湾海峡南段与南海为邻。古代文献上的“东海”所指不一。《礼记·王制》所云“自东河至于东海”,注者谓在“徐州域”则指的是今天的黄海。《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表东海者,其大公乎!”这“东海”只相当于今天渤海的一部分。唐代《初学记》也说:“按东海之别有渤檞,故东海共称渤海。”至于《战国策·楚一》云“楚国僻陋,讦东海之上”、西汉封越王摇为东海王,其“东海”所指始与今日东海相当。总体上说,历史上一般所称的东海即为东洋大海,明、清以来才区分为东海和黄海两部分,并且把东海的范围限定在长江口以南。

南海

南海,国际上通称为“ South China sea”(“南中国海”)。浩瀚辽阔的海洋上分布着我国的神圣领土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南海”之名,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因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故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天的广州市新置了一个“南海郡”,即以南海命名。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在南海作业,从事捕捞和航海事业,认识到它是一片“渺漫无际”的大海,所以南海自东汉以后又增添了一个别称——“涨海”(“涨”是水域弥漫无边的意思)。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vL1R2wB8g2yegNDwM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