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历史文化的写照,那么齐河的历史文化概括为“一河一陶一贤人”。
她是齐河的母亲河,流经县境63公里,滋养了这片土地,哺育了这方人民;
齐河县名由来就与此河有关。
济水发源于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因济水得名。历史上,齐河也曾因济水流经而称济河。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隋唐时期,河南段至巨野泽的济水河道被淤塞,仅存巨野泽东北至入海口的河道流畅,此后,该段济水亦称大清河。
两宋之后,济水不再,大清河从此流经齐河八百多年。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大清河从此消失。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和大清河的河道。
千百年来,大河赋予了齐河生机与灵气,留给齐河无数的历史文化积淀。无论是大清河之大清桥,还是黄河之南坦,都是齐河历史文化之大观;无论是早清查慎行诗作 《大清桥》,还是晚清刘鹗《老残游记》之南坦观凌,都成为描述齐河的传世之作。
《大清桥》
风柔自觉轻衫便,
山近微嫌湿翠多。
日暮大清桥畔望,
一丛春树拥齐河。
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六国联军自此过济水,攻破齐都临淄。东汉开国名将耿弇在此渡济水讨张步,此地始称耿济,后称耿济镇。宋时改称济河镇,继称齐河镇,“齐河”第一次作为地域名载入史册。金天会八年(1130年)在齐河镇的基础上扩大而成齐河县。
她是齐河辉煌文明的象征,齐河是中国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核心区域;
黑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作为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齐河黑陶久负盛名。齐河黑陶选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纯净细腻的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等数十道工艺,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法烧制而成,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达到当代中国黑陶的最高境界。
晏婴是齐河贤人文化的奠基者和引领者。齐河在春秋时是齐国明相宴婴的封地,故县城驻地谓之“晏城”。
齐河人杰地灵,贤人辈出。
晏婴是齐河贤人文化的奠基者和引领者,也是大义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和率先垂范者。
晏婴,春秋后期齐国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受封于晏 (今齐河)。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内安社稷,外靖邦邻”,实现齐国的复兴。
晏子仁政爱民,清廉节俭,尊贤尚功,不辱国格。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为二人并列作传。 《史记·管晏列传》评价两人:“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后人在晏城北建晏婴祠,南建晏公庙,以示纪念并岁时祭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