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普利街最早叫柴家巷,因这条街上卖柴的比较多而得名。
关于柴家巷最早的记载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据《历乘》载:“三元宫(道教庙宇),一在杆石桥,一在柴家巷。”据记载,柴家巷东起筐市街南口,西至普利门桥,北有靖安巷,南有郝家巷、西券门巷,全长417米,原为碎石路面,在上个世纪30年代改为沥青路面。
过去的普利街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济南开商埠,为便于城区与商埠间的交通,1908年在永镇门与永绥门之间增开普利门,取“普遍得利”之意,此后街随门名,柴家巷便改称普利街。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中记载:“柴家巷今称普利街。”由于该街是老城区进出商埠的主要通道,因此这里生意繁华,店铺拥挤,一度成为商人聚集的“金街”,许多老字号也纷纷来此开设分号。
九十年代的普利街
除了商号密布,普利街上还曾有一位值得济南人怀念的人。
这位济南人便是明代诗人李攀龙,他历任郎中、陕西提学副使等职,官至河南按察使。他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等结社论诗,是明代文学“后七子”首领之一,被尊为“宗工巨匠”。其《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
据说,李攀龙死后,李家家道中落,其爱妾蔡姬、卢氏及儿媳冯氏在柴家巷居住,以卖饼为生,生活过得很艰难。明末诗人王象春曾写道:“荒草深埋一代文,蔡姬典尽旧罗裙。可怜半天峨嵋雪,空自颓楼冷暮云。”董芸也曾有诗道:“柴市归来日又斜,蔡姬迟暮倍堪嗟。罗裙典尽红颜老,断肠西郊卖饼家。”
开普利门之后,这里日益繁荣,普华鞋店、赞玉堂、泰康食物店、治香楼百货店、老茂生糖果庄、裕兴颜料公司、大生东杂货店等老字号遍布街头。如今,走在这条老街上,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热闹与喧哗。
现在的普利街
虽然,如今普利街已繁华不再,很多老字号也渐趋衰落,甚至已经消失,但仍有几家老字号在经营,但是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普利街东头就是远近闻名的草包包子铺了。
草包包子铺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店铺创始人叫张文汉,他沉默寡言,生性老实憨厚,人们戏称他为“草包”。后来他开了一家包子铺,一时想不起该给店铺起个什么名字,干脆拿自己的外号做了店名。长久以来,草包包子以其皮薄、馅多、味美、灌汤而誉满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