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杨某,就读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母亲徐某,46岁,全职妈妈,陪读,杨某12月12日因不服从管教与母亲发生了争吵,随后亲手杀害了抚养自己17年的母亲,事后逃跑,母亲尸体直到第二天才被发现,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获、据周围邻居讲,杨某的性格还可以,与同学关系普遍保持不错,母亲徐某性格偏内向。
12月13日,江苏盐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将其母亲杀死。当地宣传部门向九派新闻证实,确有此事,警方已介入。
有位网友说、据说此母亲还是老师,为什么高中生都高三了还要陪读呢? 孩子大了,放心放手,子孙自有子孙福;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尤其要讲究策略方法,再笃信"打是亲骂是爱"、"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老观念恐怕行不通了!
事情的最新进展,孩子已经被捕。报案者是死者的同事,孩子杀人后将家中门锁上,同事联系不上死者,撬开家门发现死亡后报警 据身边同事说被抓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反应,很平静地和民警要汉堡吃。
不少思维观念陈旧的父母“无意的”把自己的大学梦寄托于孩子。自己啥也不懂,总是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自己的问题。孩子考差了好比是自己考差了一样。
说句实话,我老爹就这样,据我伯伯所说,我老爹曾经哭着说“我没把孩子教育好,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伯伯问我到底犯啥事了,他告诉我老爹是从来不落泪的。
我对此十分反感,厌恶,我已经找不到形容词了,又气愤又悔恨,咬着牙怒容流泪的那种。“你个死鬼啥时候担心过我的学习了?你装嘛呢”基本不关心我学习的父亲有时候突然关心我的学习一下,持续1-2天,然后接着不关心。我也不是什么学习达人,我以废物自诩。就是那种天天熬夜刷题也只有下游水平的人。所以父亲的行为让我感到厌恶,我甚至认为他有一点点炫耀的成分在里面。
父母的陪读我是真的顶不住,非常不自在,也说不出哪里不自在,即使母亲只是在边上睡觉我都觉得不自在,效率会大幅度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发呆。接着就是那种从未体验过得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人心慌从而产生压力。
人就是一段弹簧,压力越大,弹力也越大,但是,弹簧收到的压力是有极限的,过大的压力会使弹簧失去弹性。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必然会成为压力,其实孩子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有心学习的人那都不需要催促,自己都在鞭策自己,那可真的沉迷学习,无法自拔。父母的陪读会让孩子产生“我们全家都十分重视”的念头,这会使压力倍增,“妈妈都放弃工作和出去玩的机会了哎,我要是考差了怎么面对妈妈呀”这种进阶的压力长期下来使孩子苦不堪言。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车稻草。
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高考的制度。众所周知,高考是特别卷的,而卷王又以江苏浙江为首。高考确实是一个严格的筛选过程,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超越他人而超越他人,卷子一年比一年难了,但是高考的平均分却一年比一年高,这让人出现一种错觉“哎呀,是不是今年题目出简单了呀,看来明年还要再难一点才好呢”得了吧,做个人。
这次的事件让人心痛,我们不单单只能从一方面出发得到一个简单却不正确的答案,我们要透过事件看到本质。孩子做出杀害母亲这种灭至亲的行为必然是有理由的。也希望各位家长,为人父母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弑母这是一出家庭悲剧,更是社会悲剧。高三的孩子不应当对生命没有概念,他不是杀鸡杀鱼,是杀害了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母亲。
到底是什么样的激烈冲突才会让孩子做出如此暴行?是否又存在过失杀人的可能性?如果是故意杀人,可见他的内心对母亲没有爱,甚至是恨,心理也存在问题。我想来他学习成绩也并不好,陪读的母亲管教必是严厉的。我猜测一是母亲平时的教育也只关注成绩,缺乏良性沟通,亲情缺失。长期积累导致孩子内心阴暗。二是高三男孩可能接触一些网络游戏或小说,游戏杀戮和现实杀戮混淆不清,对生命缺乏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缺乏法律意识,不明白杀人的后果。
亲子相残之弑母:
2000年5月17日,浙江金华高二学生徐力,因不堪学习重负和母亲逼迫,杀死自己的母亲。
2005年5月16日,江苏14岁初二学生李小明,因为成绩下滑,害怕面对失望的母亲,向母亲举起了榔头。
2009年9月11日,河南省鹤壁市16岁的少女因不堪忍受父母长期的吵架,杀害父母后并分尸。
2012年2月7日,郑州市17岁名校高中生为摆脱学习压力,杀害自己的母亲。
2016 年2月14日,警方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发现已经去世大半年的谢某,而作案人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吴谢宇!
2018年11月22日,济南建大花园小区,23岁的大学生杀死了自己陪读的母亲。
2018年12月2日,12岁少年,因为不服母亲的严格管教,杀死自己的母亲,并说出了那句骇人听闻的话“我杀的是我妈妈,又没有杀别人”
2019年3月16日,江苏 13 岁男孩因为母亲的严格管教,杀死自己的母亲。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年纪大了父母千万别多管。女孩子容易逼出抑郁症自杀,男孩子一个情绪过激就把你杀了。
现在很多父母思想上还是不能很好的转换,孩子小时候确实是管得多,但是等到高中了,就不该管了。管孩子太多好的结果是妈宝男、妈宝女,坏的结果就是激化矛盾,反而不利于学习。
家长最忌讳这样一种思想,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觉得是一笔“投资”,把孩子当作是自己随意操控的玩偶,这是完全错误的。青春期大部分的家庭矛盾都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要独立,家长还转换不过来,于是家长指手画脚,孩子就受不了了。
如果父母从孩子幼儿时,就能认识到,孩子是独立个体,注重民主教育,那么,即使到了青春期,也不会被孩子搞得心烦意乱。 虽说很多人认识到这点,但是能做到,是相当考验家长的耐力。 有的孩子在学习某个阶段,学习动力变强,但是作为父母要么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要么忙于工作,当孩子表现出些许的希望时,被家长不经意的行为灭了。一片凉凉。
所以我认为,孩子长到一定程度最好还是放养好一些,给予更多的自由,充分的信任。说难听点,就是要看着孩子往火坑里跳,让孩子自己自由的摔几个跟头,遇到了挫折,再靠父母来教育。这种事后教育就比事前的约束来的好,孩子也深刻得多。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都到高中了,家长还陪读,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本身学习压力就大,在学校是很压抑的环境,回家还要听母亲叨叨,这种情况下发生什么都正常。所以这既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警示。
我们养育孩子,不是为了增长脸面,不是为了道德绑架图回报,更不是替我们完成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事。 而是为了让他,有了知识技能傍身,能更好认识世界,看清社会百态,活出自我价值。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要多多学习,怎么教育孩子,请孩子多指教。
不过这种警示更多还是对年轻人起到作用,以后有了小孩,不要管得太多。尤其是青春期以后,有了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后,要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家长只负责原则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提醒。给孩子自由固然可能会造成很多问题,但是不给孩子自由,一定会让孩子没有问题也产生问题。
要相信,孩子到底能不能学好,不是靠管教出来的,而是靠周围环境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有启发。孩子从小接触的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还是教育环境,才是决定孩子能不能学好的因素。
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得明白关注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是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的事情。加强生命教育和普法,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和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做有效沟通,能用爱去激励感化就尽量不要使用暴力。盲目追求成绩只能扭曲一个人的灵魂。 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分数重要的多的多。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