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人还记得当年的“供销社”吗?

2020-04-06   愚伯的自留地

文:凤尾竹

图:来自网络


每当我出入繁华的商场、超市,看到人们大包小包往家拎东西的时候,就会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供销社。



那时的供销社往往坐落在公社所在地,而一般村子只有一个供销点,供销点里商品种类很少,只有一些过日子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如酱油、醋、盐、火柴等,要想买其他东西,就要到公社的供销社。


我们村离公社三里地,我三年初中就是在那里上的,而供销社就在学校操场的旁边,我们每天放了学都要先往那边看两眼,有时还会三五成群去里面逛上一圈,尽管常常是一分钱的东西不买,光看看也会很满足。那个长了颗黑痣的女售货员是我同学的姐姐,我们每次进去她都笑眯眯的招呼我们。


记得那时的供销社共有六间房子,高大宽敞,房檐下是鲜红的八个大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屋里用水泥抹出的柜台把整个屋子圈了一圈,柜台里排列着五颜六色的商品,从西向东分别是布匹、鞋子、毛巾、香皂、脸盆、暖壶、文具、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


故事:有人还记得当年的“供销社”吗?


一年四季,这里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晌午了,会有老大娘、小孩子拿个空瓶子花上八分钱买一斤醋,傍晚又会有大叔大婶来买半斤点灯用的煤油。逢年过节时,外村的姑娘媳妇们成群结队来看花布,反复挑选后凭布票扯上几尺三毛或四毛多钱一尺的布料,盘算着请哪个巧手的婶子或大嫂帮着做成衣服。


年前年后,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得了压岁钱的孩子们一天几趟地往这里跑,一会儿买几个花炮,互相比着看谁的响,哪个飞的高;一会儿又买一毛钱的糖块,一块一块慢慢的省着吃,那些花花绿绿的糖纸舍不得扔掉,就夹在书本里当书签。看着欢天喜地的孩子们,坐在墙根晒太阳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也咧开没有牙齿的嘴呵呵的笑起来。



父亲在我就读的中学教书,平时不回家,每当供销社来了好吃的,父亲总要买上一点,让我给奶奶捎回家。


一次,让我捎的是一包水果糖,父亲把纸包交给我的同时,另一只手里还单独拿着两块糖,说是给我的。糖纸是浅绿色透明的,糖块也是洁白透明的,和我们平时买的糖一点也不一样,看着就好吃。放进嘴里一尝,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好吃的糖,怪不得父亲一下子买了这么多呢。


两块糖一会儿就吃完了,沉浸在美味中,脑子里突然闪出个念头:这么多糖,我悄悄拿出两块不会看得出来吧。心砰砰跳着把糖又放进嘴里。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有一年冬天,供销社来了两斤红三刀,农村的孩子,很多人从来没见过这东西,更别说吃了。果然,父亲又给奶奶买了,可这次并没有先给我一个。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经不住阵阵香甜的诱惑,犹豫再三,终于拿出几个红三刀吃了。


正在暗自庆幸自己的小聪明时,一进家门,父亲临时有事骑着自行车先到了家,一边接过我手里的红三刀一边说:“看看给的够不够”。我一听就呆了。只见父亲看着秤说:“少二两。这么熟的人还少给,我找他们去”。


我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真后悔不该这么嘴馋。过了一会儿,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问我:“是不是在路上吃了?”我忙点头,父亲笑了,从包里拿出两个红三刀递给我,我的眼泪哗的流了下来,怎么也不肯接那两个红三刀,暗暗发誓今后再也不做这种蠢事了。这件事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多年后,偶尔和父亲谈起,他竟说:“我早忘了。”



后来,供销社里的商品越来越多了,再后来,村里有些精明人开起了小卖部,供销社、供销点的生意越来越冷清,最后干脆关了门,供销社、供销点在人们眼前彻底消失了,但我还会时常回忆起那段岁月,回忆起那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