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写信等信的日子,你还记得吗?

2020-04-16   愚伯的自留地

文:吕秀娟

图:来自网络


晚间时分,父亲拿着智能手机给母亲视频通话,正说着起劲时,手机忽然没电了,这时儿子说:“用我上网课的那个手机给姥姥视频吧”。我说你那个号刚弄好,里面没有姥姥的微信,没办法通话呢。



孩子不太明白,我说姥姥不知道怎么添加好友,等哪天咱们见了姥姥,帮她把这个号添加上就可以和姥姥视频了,儿子问以前是不是没有电话,人和人通话都是写信,更不能在电话上看到。我说是的。


我告诉儿子,在妈妈小时候,家里什么通话工具都没有,那会你姥爷在外地打工,都是我给你姥爷写信联系的。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也是通过书信给家里联系,一封信要等10天半个月才能有消息,遇上写信人有事顾不上回信时,说不定一个月或者好几个月才能联系上是经常的事,那会呀,每天都是期盼,期盼着回信,那是一种牵肠挂肚的感觉!说到这儿,让我油然想起那些书信的时光。

我读小学时,父亲为了家里生计就外出打工,书信往来就是父亲和家里唯一的联系方式。父亲只有小学二年级水平,不识几个字,写来的信也是别人代笔的,那会的我,是家里最有文化的,给父亲回信当然就非我莫属了。


我记得每次给父亲回信好像都是在夜深人静时分,母亲在旁边说,我在纸上写,当然都是一些家长里短。末了,总是不忘了给父亲问好的话语。那些日子至今回想起来感觉那么遥远而又十分亲切!


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书信就成了我与远方亲人连接的载体,我在每一封信上,述说着我在外面的大世界看到的和经历过的新奇事件,描述着我遇到一些人和事,讲述着城市里的美丽风光和以前曾未品尝过的美食,倾诉着我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给我回信就成了我弟弟和妹妹的事情,他们的回信里大多都是家里最近发生的事、地里的收成如何、学习成绩怎样,这些话语虽然普通平常,但每一封都是我期盼已久的乡情,每一次我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一遍又一遍。

当然还有和同学朋友之间也是如此,每一个夜深人静时,在灯下书写着心声,书写着思念,纯洁而珍贵,感动着朋友,也感动了自己。

那些书信的时光里,细细回味,别样情愫由心底升起——有失落,有期待,有泪水也有喜悦…….一封封、一页页或长或短的书信里都饱蘸了对亲人朋友们最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流淌着最真诚的思念、美好的祝福。


纸薄情深,传递着相隔千万里之外的相思之情。后来有了传呼机、固定电话、大哥大、手机、直至现在普遍的智能手机,网络普及了,有事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或者QQ视频天南海北的聊着,方便而又快捷,书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那些“见字如面、此致敬礼”的话语成了永远不会再用的字眼,家书抵万金在现在的生活中多了几许苍白。


翻开那些泛黄的信件,读着那些熟悉而又遥远的文字,恍如隔世,久违的温情弥漫心间!这时一首歌词不由得念出口来: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 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