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墨书映华服

2020-01-19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西魏285窟 北壁全景图


大代大魏四年榜题


大代大魏五年榜题

榜题文字是记录历史的有力佐证,西魏第285窟北壁有大代大魏四年、五年(公元538年、539年),此时的敦煌已经走入了西魏时期,北壁的各式供养人像保存完好,举手投足,仿佛刚刚离开。

说法图及供养人像

从皇帝到官员权贵的服饰呈现出汉化的大趋势,官服更受到汉族地区世家大族崇尚玄学的影响,追求尽情山水,洒脱不凡的气质,称为魏晋风度。当时官员的常服主要特征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高冠危履,雍容华贵,由此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服装潮流。

戴笼冠供养人像

在早期洞窟中很常见的官服样式为,戴笼冠,内罩平巾帻,外着大袖宽袍,领袖有缘饰,下着裙裳,腰束大带。笼冠在汉代画像砖中就已经出现了,直到隋唐仍然沿袭。这种笼冠最初为武将所戴,也被称为武冠。其实笼冠无论从国君到官员通通适用的冠帽,用黑漆细纱制成,形似小筒(tǒng),高而平顶,两边有耳垂下,用丝带系缚。南北朝时期对于国王大臣的官服在颜色上也有要求,多以白色为主,少有穿绛红色,这也为洞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很有力的例证。

蜚襳垂髾供养人像

代表了南北朝时期“时尚”贵族女子的服饰为:上着窄袖对襟襦衫,披巾搭在臂上,围腰下延伸出襳髾,下着间色裙。所谓“襳” (xiān),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 (shāo),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长长的襳带和上身的褵带随风飘舞,仿佛感到女子在迎风前行,以简练而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蜚襳垂髾的丽人形象。

“间色裙”也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样式,多以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条间隔缝成,色彩相间,增加美感。一条间色裙用的布幅一般为六破、七破,最多不超过十二破。其实这个破即为褶的含义。

着间色裙供养人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平民男子的常服与王公贵族不同,依然是以窄袖干练的胡服为主体,这应与胡服更适合于西北地区骑马或劳作有关。

平民男子的常服一般是短衣下袴,即袴褶(kù zhě),为胡服。传说袴褶始于先秦赵武灵王,其实最早的袴褶形象见于春秋时期的秦国骑兵陶俑。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常见的士卒都是短衣着袴的胡服形象。魏晋以后,袴褶广泛传播于民间。袴褶非常贴身,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便于涉草。而在敦煌,也谈不上什么引进胡服之事,因为袴褶本就是是当地男子的传统服装。

西魏武士供养人像

第285窟中的供养人像中的男子们,上褶为圆领、对襟(也有侧襟),窄袖紧身,衣长不过膝。领口、双襟、袖口及下䙓均以异色锦或 较厚实的质料缘边,下䙓或作曲裾,或作平裾,束腰。与袴褶配套的装束有腰带,上褶无扣襻,腰中系带。还有一种挂饰物的腰带,胡名“郭络带”,汉名“蹀躞”(dié xiè),以皮革为鞓(tīng),即皮带端首缀带舌的套环,环上可垂挂各种杂物。

因为游牧民族居无定处,往往把日常生活所需的小件物品随身携带,传入中原后亦为汉族所用。此画中的武士们头裹平上帻小冠,身穿红、绿、黑色袴褶,腰系蹀躞带,脚蹬靴,蹀躞带上有环,悬挂着短剑、小囊等日常用物。

无论男子、女子、老人、孩童、国王、走卒,莫高窟都为大家展现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沧海桑田的历史变革中,让我们一同找寻古代服饰嬗变的脉络吧!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Xfvvm8B3uTiws8K8Y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