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异名而同体”,透过古代历代书画,看书画关系的融合发展

2019-12-26     寻菡探史

书画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亦是历史的见证。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中,有许多名仕大家在书画上大有建树。自汉代起,中国书画开启了蓬勃发展的时代。手法多样、种类繁多,其中之造诣出神入化,令人滋滋不绝。书法大家屡见不鲜,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传世画作,更是将中国书画推上了巅峰。

书与画自产生起便不是独立存在的,细细体会,便能知二者的联系。《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故此,我们在欣赏古典画作时不能仅仅看其画,更要品其书,才更有意蕴

一、 古典书法的演变

中华民族的方块字在世界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其形象、美观的含义及外形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友人学习。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史性、线性的过程,中国书法便在此时枝繁叶茂,打开了黄金时代。

伯远帖

在殷商至汉末是书法的萌芽时期,中国文字自甲骨文起便有了详细的记载,其型生动,一个个字宛如跃然纸上。再由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三国后至唐以前的时期,书法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书法多以碑刻为主,更能体现其笔法遒劲有力

东晋王洵的《伯远帖》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其行笔苍劲有力,自然流畅,自成一派,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不禁令人赞叹书法大家们过硬的书法造诣。

二、 别具一格的古典画

1、令人称奇的通景画

在故宫博物院中就有许多运用线法通景画的手法所描绘出的壁画,仅在长春宫中就有十八幅壁画,长春宫正门两侧便是用线法通景画法所绘出的红楼梦大观园中宝玉黛玉等人的场景,且画中两侧的长廊与宫中长廊一模一样,宛如人在画中行一般惬意。

在乾隆的倦勤斋内的戏台周围更是线法通景画的登峰之作,在戏台右侧有一扇竹制圆形拱门,巧妙的是在其左侧用画笔同样画了一座圆形拱门,且一眼看去仿佛看向室外一般,仙鹤、蝴蝶等栩栩如生。抬头向上看去还有一排排葡萄架绘在屋顶,好似真实的室外田园一样。诸如此类的手法数不胜数,堪称妙绝

2、以画抒情、以画言志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可以看出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图中824个人物跃然纸上,每个人都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发出感叹。真不愧是传世名画。诸如此类古典画作以大写意笔墨丰富了历史人物画的表现语言。或许在今天我们都无法画出如此登峰造极的画作。可以想象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妙不可言,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三、 书画本同源

1、古典书画自成一律

中国书法的演变与汉字的进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史以来各位书法大家们在汉字的研究上也耗费了不少时间与心血。才能在笔下写出一幅幅流传至今的碑帖。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如: 颜真卿、欧阳询、楮遂良、柳公权、虞世南等大名家。柳公权的《玄秘塔》内敛外扩,运笔舒展,干净利落,是其六十四岁所书,可见其老年时的成熟心境,可与颜真卿的《郭家庙》相媲美。

兰亭集序

书法大家的作品大都可从其中看出其当时的心境与境遇。以及其自成一派的风格方式。其中最令人称奇的不得不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书法之大成,笔触遒劲有力,如游龙戏凤,令后世历朝历代追捧,就连皇帝都对它爱不释手,足以说明其技艺之高。

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向世界传递着我们的魅力。

早期的中国文字并不能简单称其为字,而更像是一幅画,体现出这个字想要表达出的意思,因此可以说早期字体的形成为后来的中国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书法多以诗词的形式表达,中国画自汉代以来经历了发展期、黄金期,使各种技艺逐步演变成熟,关于中国画与古诗的关系,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展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各式的创作手法繁复多样,画纸与水墨在画家的笔下发挥了最大价值,水墨与颜料的完美融合绘成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传世画作。

譬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一个个片段展现了南唐官吏宴请时的场景,一个个人物好像活了起来,钟鼓笙箫之声仿佛就在耳畔,这样一幅生动的画作带我们更加接近历史、走进历史。这同样也是南唐官吏贵族们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中国画的高超手法到了清朝已经到达了高峰。而中国画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的同时同样也体现了其写意的价值。

宋代的苏轼有一句著名论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书和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画无名款,自宋代开始,画家开始署名。更有少数的文人画家,题诗于绘画的空白部分。山水画中更是常见,画家纵情山水之时也不忘抒发心中之感,令人心生羡慕。纵观我国书画史,凡画作成,则作者必要在其画作上留下印记,历代的收藏者更是在其上或印上自己的印章,或抒发心中之感,尤以清代的乾隆最爱好此事。

因此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倒也相得益彰。这也成为我们后世研究画作传世途径的最佳方式。

2、书画一体,巧夺天工

画重在诗意,尤其在宋代这个政治、经济、军事尤为上乘的朝代,据传宋徽宗曾经担任过画院主考官,他所出的题规定,绘画即使不写诗,画作也必须要体现出诗的意蕴来,才是真正的“画中有诗”。画家大都喜欢用画中事物来比作自己,或体现高尚情操,或体现坚韧的品格。后来的画家便多以画来抒情,或感慨遨游于天地,或伤春悲秋,或感时伤怀。亦或是以画来表达自身处境,数不胜数。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中国书画追根溯源还是以水墨为主,辅以色彩的晕染,得以成型,中国画的笔墨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书写,意即它是“写”出来的。中国画中的线条明亮有起伏顿挫,轻重缓急,体现了画家的情绪,它跟书法是一个道理,是书写出来的,它从书法中来,所以赵孟頫说书画同源

以画为主,题以辅之,题之内容为诗文,题之表见为书法,形成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文化形态。因此直到后世,书与画不能脱离,书画必同时存在才能够体现古典画的传统性,有画必有书,有书必有画,这种形式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使中国画更具有欣赏价值。这是我们的传统古典书画中最精华的存在。延续至今,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

3、书画之用,相得益彰

历朝历代的作品以书入画,并不是简单的将书画叠加,而是将书法语言渗透到绘画当中去,使绘画能够表达的更加丰富。既可以用书法的空间解决画面的空白,更能将画的意境融入到书法当中。这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之处。有许多绘画大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到达登峰造极的程度,大都是依赖于书法的锤炼,使得画意与书意相通,这也是中国古典书法绘画的大成所在。

四、 结语

书画本同源,虽二者表达的形式不尽相同,但中国民族爱美、懂得欣赏美的传统将书画融合到了一起,使书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心中所想。中国书画所能体现出的意境是西方油画所不能比拟的。

西方油画在于写实,着重体系人物的线条,而中国画在于写意,初看去,画面优美,细细品味更能感受到画家想要表达的更深内涵。或喜、或悲、或忧愁,都能从画中一览无余。倘若一时不能看出,加以品读画上所题文字也能知其大概,这便是书画共存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书画自人类文明开始便具有了不可磨灭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其中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中国的书画从过去到现在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许多人因为中国书画爱上中国,更有许多因为中国而了解了中国书画,中国书画历史悠长,不能知其全貌,其中的奥秘还有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韦宾《中国画学文献史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闫章虎《贞观时期书法研究》,吉林大学,2015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RA6Sm8BMH2_cNUggl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