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建设推动养马业发展,谈谈古代统治者如何解决战马马源问题?

2020-02-05     寻菡探史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场上无往不利的战争利器,必胜法宝。战马是骑兵战士的"忠实朋友"和"亲密伙伴",人马一体化甚深。骑兵力量乃至军政势力的消涨,很大程度上收到战马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因而发展养马业,拓展战马来源渠道对于统治者巩固统治至关重要

战马是有条件的:它应当是乘用型的、适龄的骟马。战马质量关系到骑兵安全乃至战争胜负。在战争的筹备与进行中,战马的损耗量是特别大的,要想保持强大的骑兵力量,必须随时补充战马

一、骑兵建设——战马的大量需求

1、战马的筛选要求高

并不是所有的马都可以被骑兵战士骑到战场作战。战马多为乘用型:长腱肢,短躯背,体长和身高略近方形。短躯背,有利于负重物,增加转动、跳跃、奔驰中的灵敏性。长腱肢利于迈大步子,产生较快的速度。这也是不同于其他马的特点。另外,这种类型的马,蹄质坚韧,肌肉结实,气质活泼。上述类型的马,可作为骑兵理想中的战马。

战马质量直接关系到骑兵战斗力,甚至与骑兵战士的生死存亡紧密相关联。所以,原则上战马是根据上述诸条件层层筛选。然而中原以发展农耕文明为根本,对于畜牧业以及战马的饲养条件根本不足,所以中原民族骑兵战马之质量明显低于北方游牧民族,战士骑用的马只要是乘用型就已经算不错了

2、战马服役时间短

战马与人一样年龄制约其体力、能力,由此面决定服役的时间。马的自然寿命,一般为25~ 30岁。正常情况下,战马于18~20岁退役。也就是说,3或4岁至18或20岁之间乘用型骟马可作为战马使用。这个年龄段之前,年龄甚小,尚未成熟;其后,已经老朽,不堪重负,自然法则不可抗拒。

同时,因为战马长年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很难保证饲养、管理到位,役使得当,从而损伤健康,患病不可避免。故其寿命更是短于普通马群。

3、军事活动中战马死亡率高

行军中,战马驮载除战土外,还有骑兵的盔甲、武器、行李等。并且中原农业区的骑兵没有多余的副马可以轮流载物,一旦长途行军,特别是急行军、强行军、昼夜行军,战马得不到足够草料清水和休息。如此损耗的战马难以数计

并且,在一般战斗中,战马的伤亡情况比骑兵战士大得多。由于马的体积大,遭受到敌方攻击的面积也大,且躲避不易,加上"射人先射马"普遍道理,战马常常死伤惨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高丽。唐组织10万陆军,其中1万骑兵。在7个月的战斗中,虽获得许多胜利,但付出相当的代价。战土死二千多,战马亡"什七八"。据此,损耗战马七八千匹,是战士的3~4倍

汉武帝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将五万骑",还有"私负从马复四万匹" ,北征匈奴。这14万骑兵浩浩荡荡,横扫漠南中西部,席卷漠北大部,斩获甚众,匈奴大败。但"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余万",归来者"不满三万"好。这一事实再次证明,每次战争,战马损耗量都很大。如此损耗战马,不能不说是惊人的。

综观前文,战马服役期的有限性及自然死亡;行军及传递情报等军事活动中战马倒毙;战斗中战马的大量伤亡,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重要事实:战马需要不断补充,否则无法维持骑兵的原有编制

二、古代统治者拓展战马马源的措施

1、生产战马的重要基地——国家养马场

中原自古就重视农耕,忽视畜牧;侧重发展耕牛,轻视喂养马匹。在大牲畜的比例上,马的数量、质量均不及北方游牧区。中原地区为了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战争,也饲养一定数量的马。然而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可能做到如北方游牧民族那般战马自备。但其战马马源也有解决的办法。其中,国家养马场就是生产战马的重要基地

苑马、群牧所,都属国家养马场。由国家辟出特定空间投入专项资金,筹划马种,培育、饲养马匹。依据一定手续,调配给军方。由专职机构管理,其长官的级别历代都是不低的。这种形式的养马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不衰,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朝马政的重要内容。

西汉景帝"始造苑马以广用","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马机构各级官员及3万"官奴"中,据考,有相当部分是游牧民族及其俘虏降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养马经验。由于国家重视,管理得当,苑马发展很快。这是西汉中期组建骑兵军团所用战马的重要来源。

唐朝积极发展养马业,较早地建立起苑马机构,由具有丰富养马经验的张万岁为太仆少卿,领群牧。"置八坊岐、南、泾.宁间,地广千里",后又扩展到"河西丰旷之野"。"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仅苑马就有70多万匹,实是不少。唐前期,北击突厥,西伐吐谷浑和西城诸国,东征高丽……这些战争中,颇具规模的骑兵部队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其战马源源不断得到补充,与苑马的发展密不可分。

蒙元的国有养马场分布地区最为宽阔。东自朝鲜半岛南部的耽罗西至甘肃西端:北起火黑秃麻,南至云南。在偌大范围内,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养马场。该时期是我国养马业发展的最高峰,也是"当时世界上养马业最发达的国家"。基此,也攀登到我国乃至世界骑兵发展史的最高峰

2、奖励民间养马

国家养马之同时,民间养马也是个重要方面。个体民户养马数量虽然不多但合起来就是个不小的数字。作为整个国家言"藏马于民"是发展养马业的重要手段。国家施以有关政策、措施可将民马转换成官马即国有马。这也是个重要的战马之来源。

在连年战火中建立起来的西汉政权,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马的数量急剧减少。汉初,"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其意为皇帝乘杂色的四马驾的车,将相乘牛拉的车,从一个侧面反映马的数量太少了。这种情况下,发展骑兵谈何容易!为了改变严重少马情况,汉文帝采纳大臣晁错建议:"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引文的大意为,民饲养一匹驾车乘骑的马,免除三人的兵役或赋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复令"

上述政策是对养马民户一种极为优惠的措施,从而激发人们养马的积极性。果然收到良好效果。"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改中原农业区严重缺马的情况,为西汉中期组建骑兵军团打下坚实基础

明初,战马严重不足。洪武年间"令民....江南十户,江北五户,养马一,,其身。太仆官督理",并且"岁终考马政,以法治府州县官吏"。永乐十二年 "令北畿民计丁养.....民十五丁以下一匹,十六丁以上二匹,为事编发者七户一匹,得除罪"。上述计户养马,计丁养马虽有某些弊病,但多少缓解缺马之困。从中可看到马复令的影响。

3、以马代税的政策

实物税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马匹作为实物税长期存在着。游牧民族中,以单于、可汗为首的政权常常无定量无偿地向民众征收马匹,这就是赋税。后来逐渐有些规定。北魏明元帝泰常六年诏:"六部民羊满百口,调戎马一匹。"86个部的游牧民按羊的数量缴纳戎马。西南边疆,马也可作实物税。元朝建立后规定,由宣徽院负责抽分牲畜事宜。全国"抽分之地,凡千有五"处。马牛羊"百口内抽分一口",不到百口则"见群三十口内抽分一口" ,"不及三十口则免。"田还有时按十分之一抽分,称十一税。

以马作实物税,在中原地区也实行过,或变相实行过。北魏太宗永兴五年"诏诸州六十户出戎马一匹"。泰常六年"调民二十户输戎马匹、大牛头"。其实,西汉文帝实施的马复令,明初的"计户养马"和"计丁养马",即是变相用马交纳的实物税。

4、市马贸易的开始

北游牧民族还有狩猎民族,为了更好的消化吸收肉奶饮食,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都有饮茶习惯,唐代之后非常明显。因此年年月月都需要大量茶叶。中原农区为发展农耕、交通,需要马匹,特别是战争年代,为组建骑兵,对马的需要更为突出。为此对三北游牧民盛产的马匹产生强烈的渴望。对于盛产的牛和羊,也有类似的要求。基于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便常在农牧过渡地带的边缘开设互市。

两宋与吐暮间的茶马贸易在唐代基础上迅速发展。北宋主管这项贸易的茶马司每年可换到藏马四千匹。南宋从"建炎四年至嘉泰四年间,每年仅用川茶换来的藏马即在万匹以上,建炎四年曾达二万匹"。

明朝对三北马市贸易有时相当积极。永乐间,辽东设三个市场,二个在开原,一个在广宁,以布绢市马。对吐蕃方面的茶马贸易在宋朝基础上又得到发展。洪武末,由河州、碉门二通道运茶50余万斤,获马13800匹。后来将这项贸易用"金牌签发之制"固定下来。

通过自唐以来的市马贸易,三北的马匹不断进入中原,使中原马的数量、质量逐渐提高和改进,为发展骑兵提供定的条件

5、朝贡马匹的方法

古代蕃属国和地方政权等对中央皇朝或强大军政势力的人有朝贡纳之义务。贡纳物资多为地方的珍贵土特产品,其中马匹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这是马匹输入的另种形式。

乌桓、西戎诸部对汉朝贡品中常有良马。突厥、回鹘、薛延陀黠戛斯等贡品中,马直是主要的。开皇十二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于隋]贡马万匹"。大业三年,隋炀帝到榆林,突噘启民可汗"前后献马三千匹"。

并且,数量较小的贡马,质量上都属上乘,甚至是难得的,有利于马匹配种。纣王接受周人朝贡的疆戎文马和有熊马就是如此。纵观我国历史 名闻天下的大宛马,吐谷浑的青海骢、骨利干的骏马、石国的善马焉者的良马、萨末犍(泰国)健马、鸟古的良马....常以朝贡方式进入中原农业区。这种马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对于改良中原马种,提高战马质量,具有一定意义。

6、战争时抢夺马匹

我国历史上,为补充战马之不足,曾多次发生旨在抢夺马匹的战争

张骞出使西城归来, 向武帝报告西城大宛国(今乌兹别克)"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用,于是极大地触动了这位酷爱宝马的皇帝。进而遭使持重金前往大宛买马。大宛拒绝,杀使者,夺取财物,匪啻于兹,而且言辞不逊。是时武帝打击匈奴战争并没结束,很需要进步控制西城,截断匈奴右翼势力。

同时,武帝感到对何奴战争中,虽取得某些胜利,但成马损耗过多,且战马质量颇需改进。在这个背景下,便借口杀使者取财货而于太初元年发动对大宛的战争。其实,夺取汗血马成为这次战争直接目的。战争历时3年多,大宛政变降汉。"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 ,罢兵。

三、总结

综观全文,古代统治者通过国有养马场提供战马,利用赋税、市马贸易交换战马,都是开拓马源,缓解战马不足问题的措施。但增加战马的根本办法还在于发展养马业,提高战马的数量。骑兵建设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对战马的数量和质量之要求,从而有力地推动养马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孟古托力《骑兵建设推动养马业的发展——战马马源之分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LAlIXAB3uTiws8Knx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