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 观苔,识苔,参透苔,这是一种修行

2019-07-26     云端原创

阴郁天气下,小吴哥矗立在银光粼粼的水面上,显得尤其深沉,好像一位思考了几个世纪的哲学家,苦苦思索某个问题的答案而不得。门口石阶上的青苔因为经常暴露在阳光下而变得苍白稀薄。几只毛色亮泽的胖猴子在参差的石阶上上蹿下跳,争抢游人抛过来的食物。那些猴子好似几千几百年来就一直守在这里,它们已经完全不惧怕人类,抢不到食物的会走上前来蹲在你面前,以一种无畏而迫切的眼神盯着你,直到你从包包袋袋里掏出点什么。

那些曾经在石阶、石像上长得葳蕤浓密的青苔,被阳光炙烤和风化后,留下了黑白斑驳的苔痕。小吴哥的沧桑石色,便是由这样的苔痕涂抹出来的。它如同一个老人皮肤上深浅不一的沟壑,刻画着孤独,刻画着释然,刻画着阅尽世事的沉默与隐忍。

走进后花园,绿意渐渐浓将起来,青苔的生命也仿佛恢复了一些生机。草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两只蝴蝶在追逐嬉戏,一忽儿停在草尖,一忽儿比翼双飞。它们飞得那么轻,那么慢吞吞、悠悠然,没有一丝儿声音。我的听力仿佛被什么神秘的电波屏蔽了,只留下这缓缓渐进的慢镜头画面。心里想着,几千几百年前的这里,这皇宫的后花园里,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呢?爱情,阴谋,曾经的山盟海誓,或是为了达到权力目的的虚情假意……?多少现实中的剧情曾经在这里上演过,而那些,是我们芸芸众生想都不敢想象的。多少人在这里做过梦,多少人在这里流过泪,还有多少人在这里流过血,甚至失去了生命?两只蝴蝶宛如从前世穿越过来的灵魂,它们轻轻飞着,缱绻环绕着彼此,好像在眷恋着曾经美好的时光。如果是前世的灵魂,那肯定是一对相爱的灵魂。

青苔真正的表现舞台,不在小吴哥,而是在塔普伦寺。塔普伦寺古木参天,给青苔创造了良好的潮湿和荫庇环境。坍塌的巨石几百年来没有被挪动过,大板根树在屋顶上长成了参天大树,强劲的根系像自然流泻而凝固了的水泥。浓密厚实的青苔是富有质感的丝绒外衣,包裹住石块和墙垣。可以想象当年法国人第一次发现这已经沉睡在密林里几百年的吴哥王城时,是多么不可思议的震惊一幕!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袁枚来过塔普伦寺,他的观点会不会有所改变?首先,苔并没有花,微观世界里那一颗颗“小豆芽”,是它的孢子。其次,它也并没有“学”牡丹开花。牡丹虽然代表着国色天香,花开时节动京城,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多有造势媚俗之嫌,元人甚至有一首《贬牡丹诗》,虽然毒舌,倒也有点意思,不妨笑看之:“枣花似小能成实,桑叶虽粗解作丝。唯有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而青苔,低微着自己的身段,绵延成时光的画手,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连接过去和现在,将自己铺成一条生命的河流,低低地、无声地流淌着,宁愿孤独,不刻意合群,宁愿被遗忘,也不违心。

我尊重青苔,它保持着超越其他一切植物的安静,风来不动,雨来无声,不悲不喜之间,是它巍然不动的静默与凝重。青苔下,埋了不知多少七情六欲和兴衰往事,故事的源起、演变、高潮与结局,以及盖棺定论后的不再争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时间的河流不会因为谁而停下脚步,人们早已忘了那些事,谁曾经那么伟大过,谁曾经那么轰烈过,最后还不是苔下一抔黄土。

青苔,它并不需要去学牡丹开花,它的力量,是穿古通今、隐而有力的。它的力量,是安静的力量,是时间的力量。轰轰烈烈却昙花一现的牡丹,怎么能与它相比呢?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气质与性格。

秋来了,一片枯叶坠地,无声地落在苔痕之上,那种饱含着禅意的静美,让人心入化境。瑰丽的思想,便在这看似颓废苍凉的心境里得到更深远的升华。心灵通行于天地、自然与万物之间,在青苔宏大而微观的世界里,开出灵性的花朵。

我尊重青苔,它从来不是肤浅表面看起来的微不足道,它具备独特的伤感气质和隐逸气质,在僻静与人迹罕至之处,延展着它们的魔力,在虚实浓淡之间,渲染大美形色。它或许是一个女子的幽怨,或许是一段别离的伤情,或许是对逝者哀哀的思念,又或许是一位高人明智的隐退,以践行君子的行藏之心……

“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物为形,德为性,若只是看着表象的形,便无法参透意中的性。你以为它如此微不足道,而它实际上宏大得超出你的思想极限。

观苔,识苔,参透苔,这是一种修行。

【云端原创】

(作者声明:本人文字皆为原创,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9V9MmwB8g2yegNDB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