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俗,那种熟悉的气氛,也许是唯一让游子留住根脉的东西了

2020-07-19     新锐散文

原标题:故乡的年俗,那种熟悉的气氛,也许是唯一让游子留住根脉的东西了

在所有的节日中,春节可能是仪式感最强的一个了。远出的人们不论身居何处,平日多忙,一到年关来临都会乡愁满满、归心似箭。一过腊月八,家乡人就开始置办年货,不经意间一切就准备齐全。我小的时候,物质比较匮乏,逢集的日子间隔也长,人们很少出门,每到 腊月三十,许多人若过江之鲫,都想去街市“见见世面”,好好逛一下年终的收尾之集。那天的街面人头攒动、接踵比肩,吆喝此起彼伏,赶集人兴高采烈。

大多数人去集市是为买一些碱面、苏打、盐之类的实用品,顺便再扯几尺布料给小孩做件新衣,而大人基本不在考虑之列,而葛麻和条绒又是必不可少的,有它女人才能给全家人做一年穿的布鞋。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可贫乏的物质并不能阻挡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一互生互依的矛盾体,也映射到人们对生活的选择与取舍。“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古训还是久植人心,衣食住行须臾不离,祭祀用品一样不少。

以前没有印刷好的祭祀品,人们去集市会买许多黄纸和白纸。黄纸用来制黄表,主要用来祭祀神灵;而白纸用印版拓成冥币,主要用来祭奠先祖。黄表是故乡人的一种叫法,制黄表时先把黄纸割成16K大小的纸张,然后再把它三等分从两边对折起来。白纸的大小也一样,只是在上面印上五元、十元的图案,以供阴间的祖先购物使用。

家乡有一句俗语:“大三十,小初一”,意思是腊月三十要比 正月初一重要得多。三十那天人们要把过年的一切都准备好,然后就可一心一意地过年。

三十那天女人大多在厨房忙碌,她们要把那几天吃的馍、菜、肉都准备好,以免到时出现拖拉延误。贫穷的年代虽让女人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伤感,但不准备就感觉自家太寒酸,会被别人小视。

男人们早上要到庙里去烧香,我们那儿一般是几个村庄组一个社,共敬着一位神,有些村庄又敬有土地和山神。虽然许多神仙人们说不清它的来历,但祈求神灵保佑是人们共同的心愿,敬香自然也就成了人们虔诚心态的一种外化表现。

去庙里敬香的仪式大同小异,区别在于有些人的礼节更繁缛一些。去时人们都带上香、酒、茶、黄表、碗、献饼以及水等,杀鸡还愿的人还要把鸡爪和鸡冠洗干净,而鸡的选择比较讲究,要用那些色彩鲜艳的大公鸡。所谓还愿就是上年家人诸事不顺,便向神灵祷告保佑,到年三十日就去庙里酬谢神恩,祷告是否灵验估计没有人能说得清,但许了诺就一定要做到“必以信”。

祭拜时先在香案上点燃三支香,跪下磕一个头,撒祭些酒和茶,再把黄表点燃放入身旁的灰盆里,然后再在碗里倒上水,在每一块献饼上各掐一点馍放入水中,磕头起身后,端出碗把水泼在庙的周围。而许过愿的人就开始杀鸡,他们虔诚的心理和祥林嫂捐门槛的目的大概相同,只不过一个是赎罪,另一个是了结心愿。

三十日最重要的事是接先人回家,一脉中亲房较多的人家,由于故去的人较多,他们会把先人接到某一家,因此他们会把地点选在大路口,而大多数人家则会直接去坟里。接先祖时只烧冥币不烧黄表,其余的仪式和敬神的一样。把先人接回家后,就在桌子上摆好他们的牌位,然后点上蜡烛,再备一个香案,供过年的几天烧香。在香案前放上盛有酒、茶的两个杯子和些许冥币,以供自家祭拜或乡邻祭奠之用。

至于扫院、贴春联以及其它零活只能抽空去干,各家都在院子正中和门口放一个香炉或碗之类的东西,里面装上灰或土,以备插香之用。过年的三天起床后,先要在院中和门口烧香、放炮,然后才能打开大门。

三十的晚上家家要接灶爷,自腊月二十三灶爷上天“述职”后,灶爷职位一直空缺,那几天可对灶台随意修补,用不着选择日子或事事注意。给灶爷上香、供献饼、祭奠酒茶、燃黄表等过程和去庙里的完全一样,只不过气氛随意一些。

傍晚小孩子最惬意的事就是啃骨头和 放鞭炮,或站在开阔处看谁家的花放得高、式样好看。

正月初一正式过大年,早上女人要做好供先人的献饭,把炒好的鸡蛋、肉菜盛在碗里,拿上两个花卷,几双筷子,摆放在桌子上,男人们就开始祭拜。小孩洗过手脸,穿上新衣服就开始放鞭炮。

早上男人们还要去庙里去烧香,回来后就到有老人的家庭或接了先祖的人家去烧香拜年。每家差不多都准备一些烟茶和糖果,成年人喝茶、抽烟,小孩子分享糖果和点心。

我们那儿正月初一川里人走亲拜年,而山上人却不出远门,人们呆在家里安心过年。为此川里人笑山上人死板,山上人嫌川里人不会享受,直到 正月初四山上人才开始走亲访友。

正月初三下午送走先人后,村里才能敲锣打鼓,因为先人好不容易来一趟,不能别惊扰他们过年。第二天那些“好家”就准备唱戏、耍社火了,其最大的好处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见面、游乐的场所。

正月初五被叫做“破五”的地方很多,我一直搞不清其缘由,但那天不走亲戚。可许多人家却要送“穷婆婆”离开自家,大人把家中各处的尘土扫一些倒到门外,就算把“穷婆婆”送出了家门,寓意未来的日子顺风顺水、红红火火。

时过境迁人们的生活普遍提高了,但许多人却感叹年味越来越淡,而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几乎消失殆尽。外出的人们总觉得自己是漂泊一族,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放不了肉身。每到年关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往家奔波,只为感受一下那种熟悉的气氛,也许这是唯独能让他们留住根脉的东西了。

作者简介:杨建增,甘肃天水人,中学教师,曾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多篇(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3dDaHMBd4Bm1__Yqfk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