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村总是从一条溪流开始,清清的溪水漫过长长的碧草,缓缓的滑过村头弯弯的古桥,悄悄的拂过古樟巨大的树影,静静的流过村头嘻闹的村妇洗衣声,再流进了古村......
小溪的岸边从圆圆的鹅卵石路开始,穿过几块金黄的稻田,接过去就是宽畅一点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的伸进了村子深处,两边开始有了布满青苔的石灰墙,有了随时都可发出依牙声音的木门。
抬起头,江南秋季的天空多是灰朦朦的,而切割它的是青白色的马头墙,是黑色的瓦,墙的直线,瓦的斜线,仿佛是一幅仕女画的画,精致而忧伤。
天空随着小巷不时变大,变小,不时从长方形,到正方形,到不规则的多变形,古村的天空不大,古宅很大。
历史的变迁总是被一栋栋建筑所记忆,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材料在使用,从就地取材的泥和石头,到更方便些的木材,再到有些科技含量的砖,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向自然索取。小村记录着这样的历史,断断续续,若隐若现。
回过头去,我们发现那一座座形态各异,大大小小久远的古宅,已深深印在我们最深的记忆里,记忆的钥匙是奶奶,外婆,妈妈温柔的目光,慈祥的笑容,伴着饭香的蒸汽,灶台里红红的火苗,锅里沙沙的油香...
带我走进婺源古村的是青年建筑设计师马自刚,他正在婺源的思溪延村用众筹的方式做古宅民宿,其中一幢己近尾声。
我随着他的手指的方向望去,在众多徽派的民居中,有一栋黄泥作墙的四层别墅显得格外惹眼。马自刚自豪的说这就是他设计正在建造的土墙民居。民居里马头墙变的低矮,让人可以用手触摸。窗子变得宽大,可以更加亲近窗外的云,树,远山。马自刚还在房顶开了一个玻璃天窗,窗上飘落着秋天的黄叶,时刻让人感觉到是被大自然包围。
圆圆的棋杆石,花雕的木窗,四方的天井,硕大的陶缸,青色的条石,灰色的书桌。
特别是用因久远而变成灰白色的木块拼成的楼梯道,踩上去,伤佛踩着通往历史的古道,一步步走近久远的历史,让人感觉走进了一册册泛黄的古书,走近了一份久违的安宁。
走过树木搭成的独木桥,穿过稻田的小径,踏上弯弯的青石板路,马自刚把我们带到了已经改造好的民宿。它是一栋占地四五百个平方的大宅,传说是因有七代人不分家被皇帝下圣旨表彰的七延堂。来自深圳的一个书法家把它改造成精致的民宿。
别致的茶桌,清雅的字画,斑驳的木门,笨拙的石磨,仿佛都在给每个过往者讲述这里曾经的故事。而从大城市来的主人,给我们泡着绿茶,仿佛是居士,淡定又无欲求。
总是有几幢钢筋水泥不合时宜的民居,出没在巷子的左右,唱着光阴的故事。总有些体现现代文明的东西闪现在古村里,提醒着失去的和得到的,历史感就在这不同时空的物体中产生,让人感叹沧海桑田,年华易逝。
站在久远的古宅,望着衣着光鲜的现代游客,突然觉得时空虽然在变幻中,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如人们对美的理解,就如古宅里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千百年来总有些人如爱生命一般的保护它,才会让这些美丽的古宅穿越了时空,留滞了光阴,安静的出现在我们惊讶的目光中。
古村民宿很美,更美的像马自刚这样的知行合一者,喜欢古宅就走近它,爱古宅就保护它。
作者简介:杨军民,江西省德兴市文化馆馆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