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中了1000万彩票后,他在泉州培元中学东面盖了一栋楼

2019-06-16   微观泉州



西街奉圣巷6号,是一间三开间的红砖古大厝。前落偏房里的桌子上放着一架日式留声机,上世纪50年代,周璇的一曲《何日君再来》经常在房间内循环播放。

80岁的赖谋盛老先生仍然记得歌词里唱的——“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能得几回醉……”在他结婚的那天,宾朋满座,就放着这首歌,还有一首,叫《良夜不能留》。



连排的奉圣巷4号、6号和8号是赖氏祖宅。8号是一栋三层的番仔楼,建于1946年,据说当时在西街是除了八角楼以外的第二栋洋楼;4号则是一个荒园,只一圈出砖入石的外墙围着,未来得及建房。

这三处,已经常年没有人住,但每周都会有人定时到6号和8号打扫,扫除灰尘或鸟粪野食。这是远在香港的赖谋盛安排的。他想保住父亲留下的这些祖宅,留住远在海外所有游子的根。




目前,几乎整个赖氏家族都在海外。赖谋盛有四位叔叔,二叔、五叔在菲律宾,三叔在加拿大,四叔在香港。赖谋盛35岁去香港后,膝下20多名子孙也都在海外发展。但每年清明节,所有子孙如若有空,都要跟着老爷子回来泉州祭祖。此次清明,他就带回来13个。

见面那天,赖老先生戴着顶鸭舌帽,衬衫西裤,精神抖擞,记性很好,逻辑尤其缜密。他担任过蚌埠市人民政府投资顾问、泉州人民教育基金会名誉会长、泉州侨联顾问等职位。35岁到香港,从零开始创业。荣辱一生,他说,“你真想听,聊个几天都聊不完嘞。”


1935年左右,6号古大厝盖起来的时候,他还没出生。父亲赖孙滨13岁就被祖父带去菲律宾当童工,20几岁因一张意外的彩票发家,当下中了一万美金。据后来朋友告诉他们,说换成现在,得有一千万元人民币呢。

赖谋盛长大后听父亲说起这事。他说,中奖之后,父亲做了人生的几件重大规划。其一,便是立即从菲律宾回乡,在西街购地建房,举家从洛江罗溪迁往奉圣巷。

其余还有一大部分钱,赖孙滨一部分用于在菲律宾买下一间杂货店开始创业,一部分留用泉州家用,一部分存进银行。赶巧的是,当时泉州西隅小学校长陈仲瑾正奔赴菲律宾为学校筹款,赖孙滨一笔资金注入,从此开启赖氏几代人与西隅学校的渊源。


滨发基金楼

现如今的新华北路培元中学(原泉州四中,也叫西隅中学)的东面,有一栋两层六开间建筑,上书“滨发基金楼”。滨,即赖孙滨,发,则是弟弟赖孙发。滨发基金楼实际为赖谋盛和叔叔发起,建于自家宅基地,店面的全部收益都作为西隅学校(西隅小学和培元中学)的奖教基金。

说起这事,赖谋盛和妻子阮雪娥突然特别动情。2004年8月,基金楼正式破土动工。同年9月里的一天,远在菲律宾的93岁父亲赖孙滨处于弥留之际,子孙们从各地赶回去。赖谋盛坐到父亲的床头,轻声地告诉他:“罗溪老家的祖厝已经盖了,基金楼破土了,同乡会也着手在做了。”

“父亲听完,眼角淌出了泪水,嘴角微微笑了下,算是回应,就走了。”赖谋盛说,那三件事是父亲生前的三个遗愿。他知道,父亲那时候最想听的就是那三件事。


赖老先生说自己现在特别满足而幸福,不是因为自己大富大贵,而是尝过人间的苦。

他出生于1938年,刚好赶上抗战爆发,父亲的侨汇断供,母亲和祖母只靠着古厝边上的一点田地生活,家里经济状况糟糕到了极点,一家人午饭时常都吃不上。

“我在西隅小学读书的整个童年,都是光着脚在冬天里度过。1949年解放后,侨汇恢复,父亲寄回来了钱、布匹、棉袄,我竟连鞋子左右脚、裤子前后都分不清,因为我从来就没那个概念。


赖老先生说,以前开学报名是以一小包大米代学费,他们家没有大米,祖母就让他背着一箩筐地瓜去,可是校总务处不收。“我就哭啊,一路哭回了家。祖母看着我说,咱们家真的没有办法了,只有地瓜啊。”

谁知道,第二天学校就主动登门找了过来,跟他祖母说,“谋盛的父亲是西隅小学校董事(注资捐款),他可以不用交学费。”赖谋盛高兴坏了。此后在小学、中学,他一直以三甲的成绩活跃在同龄人之间。

“什么是三甲?”

“我们那时候的小学中学,都是按照品性、成绩和身体健康这三大类来综合评等级,甲等是最优等。”


之后,赖谋盛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回到泉州,当过老师,又在泉州一家化工厂当技术员。鉴于当时整个环境不好,1973年,他终于接受宗亲的劝说,先于妻儿到香港,在英语、粤语(五六十年代,许多大学都辅修俄语)都不通的情况下,一切从零开始。

赖谋盛的创业路有两条明显的原则。其一,不把脚放在别人的肩膀上,否则容易摔下来;其二,不跟原老板抢生意,“同行如敌国”在他那,变为“同行不成敌”。


父亲不兴富养儿子,并没有支持赖谋盛太多,只给了他一万元基础金,却被赖谋盛用来接妻儿到香港,一个月600元租了个房子。他选择先安家,再慢慢立业。

已经快到不惑之年的赖谋盛,从化工厂一份杂工开始,之后又在香港的筒子楼里办过陶瓷手绘工作坊,赚加工费,做过皮衣手套代理,开过五金厂、粉丝厂……改革开放,两岸经贸往来,50岁的他又敏锐地抓住商机,在深圳投资录像带加工厂;55岁时在安徽蚌埠开发房地产,在泉州投资角钢及纽扣加工厂,同时又在东莞、江苏办有企业……赖家事业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壮大起来。


耄耋之年,最让此刻的赖老先生引以为豪的是,他对“言必信 行必果”的一生践行和上天给他的回馈。当年他从朋友的皮衣手套厂出来后,朋友语重心长的半恳求他:“出去以后,不要搞同行,好不好?”

“我说好,后来我就去做台湾的生意。反正粤语我也不行,闽南语我行,扬长避短嘛。哈哈。”

据说,这句“同行不成敌”,还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因为经常往来两岸三地做生意,为人真诚受人尊敬,台湾和大陆还没正式放开“三通”时,赖谋盛经常以“担保人”的身份,在香港为转站点,为台湾和大陆两地的亲人引渡相见,亲眼见证了当时两岸亲人隔海不能相见的人间真情。

台湾东吴大学社会系教授徐震就曾拜托过他,将他江苏太湖的儿子带到香港相见。“我把他们安排在一家酒店见面,他父亲在房间里等着,我带着他儿子坐电梯上去时,他儿子一出电梯就跪倒了,一步一步地跪到他父亲的房间号门前……”

妻子阮雪娥也是泉州人

每天帮忙转交的信件就更不计其数了,最多时一天要转寄70封。妻子雪娥每天负责在家帮忙拆信看信,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有其他非家信的信件掺进来,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赖谋盛说自己差点被抓。

但他分外懂得这种对亲情的渴望,父亲当年几乎就不曾在他身边驻留过。耄耋之年,放不下奉圣巷6号、8号,也是如此。许多孙辈都是在海外出生长大,他尤其要趁自己还健朗时多带他们回来。

“特别是清明节,一定要回来。他们(子女)也会跟着我回来,有时谁实在请不了假,就下次再回。”去年西隅小学110周年,赖老先生特意让儿子和两个女儿替自己回来,“是时候,把棒交给他们了。”


奉圣巷6号、8号的红砖大厝里,原来有这样一位历经风霜的老爷子。

来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