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民 /文
洛阳方言,把好不叫好,叫可美;把坏不叫坏,叫可瞎。每每我和朋友喝汤之后,大都听到一片啧啧的“可美”声。最初,我不理解,后来还是有点理解了。
他乡日久成故乡。好像时间就这一晃,我从冰城哈尔滨调任花城洛阳高校任教已近十个年头了……我也喜欢上了喝汤。
记得,在刚来洛阳的日子。晚上,走在校园的小区散步,门卫亲切地问我:“喝汤了没?”我有些发懵,但感觉这是礼貌,糊涂地回答:“喝了”。于是,相视笑笑。我依稀品出点厚重的文化味儿来。
再后来时间长了点,我才知道:喝汤,是典型的洛阳方言,也是最地道的豫西民俗。喝汤本意是吃晚饭的意思。据说,过去洛阳人穷,晚饭舍不得吃馍,大多以米汤、面汤等稀饭为主,所以叫喝汤。有旧时的歌谣为证:“清早稀,晌午汤,行黑儿(指傍晚)碗底见月亮。”
现在洛阳说喝汤,已经不指稀饭这个意思了。是特指喝牛肉汤、羊肉汤之类。据同事给我介绍:洛阳四面环山,处在盆地,雨量少,故民间饮食多用汤类,以抵御气候干燥寒冷。不论是早上,中午或者晚上洛阳人都爱喝汤,洛阳人最自豪的国宴:水席24道,也是汤汤水水。所以洛阳的饮食文化浓缩起来,精髓就是一个“汤”字。
洛阳人爱喝汤的肇始,现在已难以考证。现有种说法,是追溯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说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饮食文化。近几年,我先后两次去洛阳的嵩县,拜谒了伊尹祠。我想:伊尹(夏末商初人)当过奴隶,幼年寄养于庖人之家。他由厨师入宰相的经历,是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他是不是和洛阳这个喝汤的历史有关系呢?据说伊尹活了100多岁,这是否是喝汤的功劳?
纵观现实的洛阳,有人统计全市大约有上千家各类汤馆。据说几家老字号像马杰山、高老四他们的牛肉汤馆有几代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还有高记牛杂汤、李记丸子汤、张记全驴汤、任记豆腐汤也都是老字号汤馆。就汤的各类来说,二三十种汤。比如:羊肉汤、牛肉汤、狗肉汤、驴肉汤、杂肝汤、胡辣汤、豆腐汤、小碗汤、凉粉汤、粉丝汤、不翻汤、丸子汤等等。可以说,洛阳的本土化的小吃就是汤的世界、汤的王国。可见,喝汤在洛阳的盛行程度,已经渗透到洛阳人观念里、骨子里、文化里……
业余时间,我喜欢钓鱼。如果是起早钓鱼,渔友都不在家吃饭。常去光顾的有两个喝汤地点。一个是去陆浑水库钓鱼,在栾川境有一处喝汤处。洛阳人讲究喝头锅汤。洛阳民俗专家曾形象地说:“七点钟喝汤(原味),八点钟喝油(加水多了,靠油出味),九点钟喝水。”很多老洛阳人往往鸡叫就守候在汤馆门口,为的就是能喝上“头三碗”。
我们大都是五点到地方,等着开门喝头锅汤。根据肉的多少,分为6元和10元两种碗。给汤的同时,还给两个发面饼。喝汤时,桌上放着精盐和辣椒。我每每喝汤,都要放点盐也放点辣椒(好像用羊油炸的,成块)。人家专业喝汤的,大都不放盐,叫喝淡汤。显然,我不懂更不会喝。每次喝汤,重来没有再添过汤。
据说喝汤的咸淡程度,就像围棋选手的段位一样,能够看出一个人喝汤的“道行”。往往年龄越大,喝汤时间越长,要求汤的味道越淡,而习惯喝“甜汤”(即不放盐)的人,才是最正宗的“喝家”。洛阳喝汤有规矩:要肉加钱,添汤免费。无论你能喝几碗,都给你加。这一点很讲究经营之道。
另一个喝汤的地方,那是相当的火爆:那是一个叫“铁谢”的汤馆。每次去喝汤,都要排长长的队。因为地点很偏,大都是开车喝汤的人。我遇到一次,前面排队的人要28份汤!真是喝得疯狂、喝得热闹……
据说这个店,一天要喝进去五六十只羊!
现场目击这些喝汤人,都不愿意在屋里,都在外面的大棚里,还有人喜欢蹲着喝。大都是用盘把盛满汤的粗瓷大碗放桌上,把烧饼掰成几瓣往汤里一丢,大口吃着泡饼,呼哧呼哧喝汤。有的人喝得满脸淌汗,有人竟能添两三次汤,喝出水平,喝出甜美,喝得天翻地覆,喝得慷慨激昂。真是“有一种满足叫可美”的舒坦!
实话相告,喝汤过去我总以为吃不饱。其实不然,除泡发面烧饼之处,还有泡薄饼的,吃起来特实惠。喝一顿汤,能顶两顿饭。
过去,老洛阳人喝汤讲究“三美”,即“瘦肉、薄饼、肥汤”,三者缺一不可。现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大都不缺少油水。所以,我看到的喝汤人都不要太多的肉了。据我了解,有些就为了去喝正宗的汤,不惜一大早开车几十公里去喝汤。而且做这样的事儿,乐此不疲。
自从我调到洛阳,常有同事提醒我:洛阳气候比较干燥,要多喝水。我想,这也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一方美食文化。洛阳各种各样、风格各异的汤食,正是地域气候的产物,所以能够长期受到洛阳人的喜爱。我也成了洛阳人,我也喜爱喝汤啦!
有星级酒店营养师认为,洛阳人喝的汤,其实是最富营养的早餐。第一,汤是用牛、羊的骨头熬成的,可以补钙;第二,汤可以补充人体内需要的脂肪、水分;第三,汤里还有葱、蒜苗、青菜。这三样,都是早上人体最需要补充的。
一次我来哈市朋友,头一天晚上喝酒喝多了。本地同事说,明早去喝汤。到了第二早上,我在睡梦中,同事来喊我:喝驴肉汤去!
滚烫、喷香的驴肉汤,不但是洛阳古都人生活中的享受,还寄托着在外地的洛阳老乡最浓浓的乡情。结果,喝完汤,我们疲劳和酒劲顿消,都喝精神啦!喝汤,喝出情友、喝出健康,还喝出文化。真是可美!
说到可美,这让我想起,去年10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邮政日,我国发行的“牡丹花都”专用邮资图正式开始使用。老洛阳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语,也上了明信片。这套方言明信片一共6张,正面均印有“牡丹花都”邮资图,在背面则是一句句妙趣横生的方言:“有一种沉默叫包吭气儿”、“有一种满足叫可美”、“有一种开玩笑叫毛捣”、“有一种疑问叫弄啥类”、“有一种同行叫斯跟着”……这其中,“有一种满足叫可美”,就是画的喝汤的情境。
洛阳人就好这口。喝汤,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好饮食习俗,更是一幅溢美着浓郁河洛文化和豫西情感的国画……
真是一个“汤”字不得了,可美!
霍华民,男,洛阳理工学院教授,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与洛阳征文比赛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