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康河石桥旁的徐志摩花园立着一块诗碑,上面刻着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的头尾两句,被人们称为“徐志摩诗碑”。
董老师和莫老师带孩子们来剑桥观光、研学,走进国王学院,参观这块诗碑,站在石桥上一睹康河缓缓流淌过国王学院的诗意景观。
恰逢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行,董老师和莫老师带孩子们相聚康河畔,触摸徐志摩那如同清泉一般,堪称天真、无邪、热情、善良的赤子之心。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与徐志摩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剑桥大学期间,徐志摩读到了济慈、拜伦、华兹华斯和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深受感染,于是开始自己写诗歌。
无论是“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放浪;
还是一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沙扬娜拉”的温婉;
抑或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的温柔;
徐志摩的诗歌将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无国界,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诗歌,是否也能像音乐、绘画一样超越国界,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欣赏?答案是肯定的。
在徐志摩诗歌节现场,孩子们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朗诵者诵诗,无论用的是哪种语言,无论观众是否能听得懂这种语言,自然的情感流露、优美的音节韵律,常常能够打破语言的屏障,让诵诗者和听诗者找到共鸣。
语言在诗歌中扮演着奇妙的角色。语言是承载诗歌的工具,却又绝不仅仅是工具,一个字、一个词往往能够改变诗歌的意境。多语言环境可以为一个诗人创造单一语言无法带来的灵感。
“某一天,我看到家里的猫静悄悄、又稍显迅速地从门口跑过去,我的脑海里想到了一个匈牙利语的单词,这个单词代表着风轻轻穿过树叶的那种响动,我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同的词汇。”一名匈牙利裔英国诗人在诗歌节上这样说道。
在《赠日本女郎》一诗中,徐志摩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沙扬娜拉”来代替“再见”,或许也是出于这种心境吧。
董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徐志摩的诗歌艺术和成就,说徐志摩是在新诗和散文两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的作家。徐志摩的诗,很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到特色,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写道,徐志摩的诗“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
董老师说,徐志摩其人其诗,率性而作,信马由缰,行文灵动,感情奔放,向读者敞开心扉,直面性灵。加上想象奇妙,文辞繁丽,风格潇洒飘逸,让人读来轻松舒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还需与良师益友同行同心。
孩子们此次喜阅童行莎翁研学之旅,在董老师和莫老师的带领下,不仅饱览英伦盛景风情,而且收获阅读写作精髓,不仅得莎翁之绝世文采,而且传牛顿之开世精神,既从徐志摩诗歌艺术节获得了浓得化不开的熏陶和灵感,又从康河的柔波艳影中获得了一颗如同清泉一般天真、无邪、热情、善良的赤子诗心。
长存诗心,静品书香,这是此次英国莎翁人文研学之行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