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不会说谎的明镜

2019-09-17   喜阅童行

少时读《三国演义》,最爱的章节之一,应数第二十一回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

少年心性,对刘备的隐忍不以为然,反倒羡煞了曹操的豪迈和犀利。

在曹操眼里,袁术冢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刘表虚名无实,刘璋守户之犬,每读一句,我便在那本盗版书边批注“当浮一大白”,最后算了算,大概要喝六杯青梅酒。

十余年后,我终于在草长莺飞的江南春天尝到了青梅酒的滋味,入口之际,风轻云淡,沉于腹中,烈火升腾,心底郁积的孤愤迅速被点燃,正适合纵论庙堂,横议江湖,直抒胸臆,快意恩仇。

对饮的友人乃是一位豪杰,我提起一个学者的名字,他叫道:“井底之蛙!”再说一个,他叫道:“沐猴而冠!”一坛青梅酒将近,这厮已经醉山颓倒,口中喃喃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若谓少年时节,我们还有一丝路见不平拔剑而起的英雄情结,成人之后,渐渐洞悉到英雄主义的害处,一个需要英雄拯救天下苍生的时代,注定是大不幸的时代。

基于此,对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怀想,则不在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而试图把握曹操论定群雄的眼光和标尺。

譬如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回头再看袁绍的故事,几乎印证了曹操所言的每一个字。所谓不易之论,大抵如是。

然而论定人物,谈何容易。

古时难,今时更难;论古人难,论今人更难;论英雄难,论人更难。

举例来说。争议最大的古人,莫过于曹操、冯道之辈,对他们的评价之所以两极,更多是价值观问题。设若曹操、冯道生于近代,价值观之前,我们首先会遭遇真相问题(试看被比作曹操的袁世凯,被比作冯道的杨度)。如果说在古代,由于视角受限,我们只能看见曹操、冯道的一张侧脸,那么在近代,则只允许我们看见曹操、冯道的一张侧脸。

何况,近世中国翻云覆雨,变幻莫测,剧情反转之速,令人目不暇接。

政学两界,一众要角,从慈禧太后到袁世凯,从鲁迅到胡适,从周作人到胡兰成,时时刻刻都处于争议的漩涡之中,昨天还供在神龛之上,今天便落到凡尘之下,今天还是窃国大盗,明天便是民族干城,伟人与罪人,英雄与小丑,大师与战犯,名流与汉奸,往往反转于一瞬之间。这愈发增加了论定人物的难度。

老话说知人论世,我则尝试知世论人。这些年来苦读中国近代史,最大受益,不是热血而是冷静,不是经验而是教训,不是洞悉到要去做什么,而是洞悉到不去做什么……

历史从来都是当世的一面明镜,知古方能鉴今,历史更是我们的良师,因为它从来不会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