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喜欢看《西游记》,却不求甚解,对其中猪八戒动不动就闹着分行李散伙,只是感觉好笑,却懒得深思其中原由。今天小编斗胆带大家深入二师弟的内心世界剖析一番。
明事理的人都知道,许多资深造反者,最初并不是抱着崇高的目的走上革故鼎新道路的,或者他们只是年轻人的激情澎湃,或者只是为了不成为饿殍……猪八戒追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并非自愿自觉,而是出于无奈,因为他动了王的女人,犯了天条必须接受相应的惩罚,去取经是为了赎罪,重返体制的一种变通。至于说是猪八戒虔心向佛,则纯粹扯淡了。
至于猪八戒为什么每到危急关头,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嚷着散伙、分行李,并不是真的只惦记牵挂着高老庄的妻子,而是因为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吃饭!
《西游记》第十八回中,唐僧和孙悟空途经高老庄,出手替高太公降妖。老高头对唐僧抱怨猪女婿能吃:“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喜得还吃斋素,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
猪八戒的前岳父不喜欢女婿,是害怕把他的家业吃光,许多人也先入为主的认为的确如此。公允地讲,老高愿意招猪八戒为上门女婿,并不是因为他能吃,而是因为猪八戒能干农活——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从前地主雇长工,首先要看的是这个人能不能吃,如果饭量不行,根本不会雇佣的,至于说故意饿着长工,那纯粹是哄弱智的。老高头招女婿,本来打得如意盘算是找个人借种,不花钱找一人顶十个用的长工。哪知道日子一久,猪八戒光吃饭不干活,还动不动使出些手段来。设若猪八戒没有些“会弄风,云来雾去,走石飞砂”的本领,估计不等孙悟空出手,八戒早就让老高头扫地出门了。
自从追随唐僧,踏上漫漫西天取经路之后,最辛苦的当属猪八戒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食量惊人,就算是能淡出鸟的斋饭,一人也能吃唐僧、孙悟空、沙和尚三人的数倍。可是受条件所限,师徒四人走得多是荒郊野岭,不被狼虫虎豹妖精吃了就阿弥陀佛,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埋锅造饭,经常是食不果腹,饥一顿、饱一顿的。团队虽小,再穷也不能穷了领导,白胖白胖的唐僧永远是不能挨饿的。跑采购、搞后勤的孙悟空和沙僧也有机会偷吃,四个人只苦了埋头挑担的猪八戒。迢迢取经路上,猪八戒很少吃到饱饭,书中交待“长忍半肚饥”(第二十回),白天挑行李,晚上还要为师父提茶壶倒夜壶暖被窝(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西游记》第37回),辛苦异常。经常是一躺下就鼾声大作,进入了梦乡。
就连梦境中最多出现的,除了浑家,就是食物了。
猪八戒经常饿得前心贴后心、头晕眼花,但凡是遇到可以饱餐一顿的机会,他就会不顾一切的狂吃海塞。
如在黄风岭东三十里的老王家,猪八戒一口气吃了老王一家人的饭,还说只吃了个半饱;在通天河旁的陈家庄,陈庄主请唐僧师徒用斋,“面饭、米饭、闲食、粉汤,排得齐齐整整。唐长老举起箸来,先念一卷《启斋经》。那呆子一则有些急吞,二来有些饿了,那里等唐僧经完,拿过红漆木碗来,把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伺侯几人用斋的,唐僧只消一个人;毛脸雷公嘴的(孙悟空)只消两个人;那晦气脸的(沙僧)要八个人;而猪八戒,“得二十个人伏侍方彀。在这里,猪八戒显露了一下饭量,惊呆了所有人,众僮仆见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
得知陈家庄有难,孙悟空、猪八戒准备出手降妖,孙悟空吩咐老陈:“你快去蒸上五斗米的饭,整治些好素菜,与我那长嘴师爷吃。”猪八戒刚刚用了斋饭,居然还能吃这么多食物,可见他的前岳父确实是被他吃怕了的。
但是这样能放开了量吃的机会毕竟是有数的,追随唐僧取经十多年,猪八戒吃上饱饭的时候屈指可数。时间一久,如何解决饥饿,猪八戒也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那就是但凡碰到能吃饱饭的时候就敞开了肚皮吃,吃不了就兜着走。按他自己的话就是——“我这一顿尽饱吃了,就是三日也急忙不饿。”(第96回)。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饿着肚皮的猪八戒想的最多的不是浑家,而是怀念高老庄上吃饱饭的幸福生活。或者会有人嘲笑猪八戒的短视,其实上述三代,我们的祖辈最向往的生活与猪八戒毫无二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想归想、作归作,猪八戒内心即使再动摇,猪八戒还是坚持走完了取经路,对于他一路的艰辛委屈,如来佛祖最是清楚,于是果断封其为“净坛使者”,满足了他天天吃饱饭的美好愿望。
现代心灵鸡汤告诉世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对于一只猪来说,它毕生追求的只是吃饱喝足,在泥淖中幸福的打滚、晒太阳。
你说,还有什么比能吃饱饭还惬意的事情呢?
食不果腹还奢谈理想,那是傻瓜。
参考书目:《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