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一部《三国演义》从写到三兄弟相继离世后,便觉得整个故事,逐渐变得索然无味。刘备死后,三国故事还有35回,怎么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呢?
因为在刘备之后,三国基本稳定下来了,剩下的都是智斗,鲜有武斗的戏份。当世之豪杰如: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曹操、典韦等,几乎全都死了,超级偶像和顶级战斗力都没有了,还有啥好看的呢?当然了,这只是针对演义来说。
在尊刘抑曹的《三国演义》中,桃园三兄弟一直是小说的主角,全书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头,“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既然开头就是主角三三英结义,那么,既然是豪杰出世,就必然要有一番惊天作为。桃园三兄弟到底做了啥惊天大事,又将如何改变三国走势呢?且听笔者细细说来。
东汉末年,黄巾猖乱,汉室衰微,虽然有十常侍左右王权,但此时汉室的威信依然还具有统治力。到了董卓专权时期,直接废少帝立刘协,霍乱后宫,甚至要称帝。在董卓之后,又有李傕郭汜、吕布王允、曹操等枭雄连续将皇帝架空,使汉室成为傀儡,最终被曹魏篡权。
这一切的一切,董卓可以说是开头者,而且是个作恶多端的开头者。因为在董卓时,曹操还是一个立志做为“治世能臣”的汉朝忠臣,刘备也是个想为朝廷出一份力的小卒。(曹操年轻时,许劭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时,曹操是大喜的,说明他心中愿做前者,否则听到这句话肯定会大怒。)
董卓干政期间,几乎将汉朝旧势力铲除殆尽,还夜宿龙床,霍乱后宫,滥用淫威,人神共愤。曹操当是就曾写了一篇《薤露》,来描述董卓时期的惨象:“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最终,董卓引起了十八路诸侯讨伐,桃园三兄弟也在其列。董卓被迫迁都长安后,王允离间吕布,被吕布所杀。
但是,在董卓起步之初,桃园三兄弟就有机会杀掉他,只可惜,在刘备力劝之下,不仅未能成功,反而还救了董卓。最终导致了董卓逐渐做大,悔之晚矣。
事情是这样的:在桃园三结义后,三兄弟立刻招兵买马,起兵破黄巾,为朝廷出力。随后他们跟随的卢植被无限,遭朝廷缉拿,三人无依无靠,只得暂且回涿郡。归家途中遇到董卓兵败,被张角引军乘胜追击,眼看董卓就要被抓住了,三兄弟看到是汉军有难,便策马驰援,张角猝不及防,暂退十五里,董卓得救。
刘备本以为救了董卓,三人又有了新的落脚点,却不料董卓询问他三人现居何职,刘备说是白身,董卓的反应是“甚轻之,不为礼。”张飞知道后,上来就要重进董卓帐中,将其杀掉。刘备一把扯住张飞道:“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张飞怒气冲冲地说,如果不杀董卓,还要在他帐下做事,我实在做不出,二位哥哥要留的话,你们留下,我自己投别处去。于是刘备拗不过,三人一起离开董卓。
如果三人不救董卓,董卓必被张角所杀,再如果刘备不拦张飞,董卓也必被张飞所杀(当时董卓身边全是残兵败将)。如果董卓就此死了,可能平定十常侍之后,曹操会继续为朝廷效力,成为治世能臣,东汉有可能再次出现中兴。刘备三兄弟在曹操的引荐之下,也必定能获得好的结果,为平定诸侯做出贡献,三国时期或将不复存在,历史也许会因此改写。
只可惜,在刘备的劝说下,董卓得以保全性命,藐视皇权,还准备取而代之,虽然未成功,但却给后来者做了不好的榜样,还大肆铲除汉室旧臣,导致皇帝不断陷入被傀儡的状态,汉室彻底陷入危机,直至被迫禅让。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