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已近大结局,整个剧情有很多感人的地方,但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宋爷爷和江奶奶神仙般的爱情。他们相爱一生,到老了依然是初恋的模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说的大抵就是他们吧。不过虽然两位老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结局却让人唏嘘。他们膝下无子,只有一套长辈留下的老洋房,历史原因不得不与两位外甥共享。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宋爷爷和江奶奶算是“丁克”。垂暮之年,虽然二老满脸皱纹两鬓斑白,但好在他们条件尚可,日子也算有声有色。然而,宋爷爷突如其来的癌症将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两位老人为了彼此,不约而同都想到了卖房。但无奈被钱蒙蔽双眼的两个外甥,却乘火打劫百般刁难,外甥的目的只有一个:想方设法拒绝卖房,拖死二位老人,分钱!
癌症的折磨下,宋爷爷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善良的江奶奶到最后也不明白,为什么明明答应卖房的外甥,每到关键时刻就反悔,失望至极的江奶奶只能把房子无偿捐赠给国家,也随着宋爷爷去了。虽然自私的外甥没拿到一分钱,但我却一直在想,如果宋爷爷和江奶奶你有个孩子,这两个外甥还会这么嚣张吗?再退一步,即便两个外甥本性难移,但如果江奶奶有个孩子,她还会那么了无牵挂的随宋爷爷去吗?生活没有那么多如果,人生一旦做了选择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不知道迟暮之年的宋爷爷和江奶奶是否因此而后悔过?
你知道吗?中国“丁克家庭”已超过60万!
“丁克”一词是一个舶来品,来自英文DINK(Dual Income No Kids),特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家庭。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中国的“丁克家庭”已超过60万。“丁克”成了不少一些阶层的流行时尚,调查还表明那些文化水平更高,工作稳定的中产和精英阶层更容易选择丁克。
当然,我不反对这种生活态度,甚至还会为他们勇敢点赞。但我真心建议选择丁克的家庭看看《安家》中宋爷爷和江奶奶的故事。无关乎房产,而是一方生病、离世后,身为丁克的另一伴该何去何从?
一直在想为什么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丁克,我们的父辈好像从来没有过这种困扰。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个性自由的当代,人们的追求进一步释放。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繁衍后代”已不是最主流的价值观了。很多年轻人在最佳生育年龄要面对个人发展、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关系人生路线的重要选择,综合下来“成为父母”这一需求会被逐渐弱化。再加上,怀孕、生子、教育整个过程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投入。对比下来,自然会有人放弃选择追求后代,而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仅如此,国外有项调查发现,和有孩子的家庭比,那些“丁克家庭”在娱乐项目上的支出要多60%,外出就餐的支出多101%;存款来看,“丁克家庭”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没有小孩的家庭生后质量确实要高一些,这也成一些人选择丁克的原因。
其二,适育女性,在职场上困难重重
适龄女性职场上被歧视的话题屡见不鲜,无论你在职场上多么优秀,在职场上女生永远是受歧视的一方。昨天同事还在说弟妹因怀孕被领导辞退,这不是个例,有些企业招聘条件甚至会直接注明,拒绝近几年有生育计划的女生。如果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并没有错,毕竟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少养闲人,但这种环境无疑让那些事业心强的女性,会对怀孕生子望而却步。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著名央视主持人康辉和妻子刘雅洁就选择了丁克。1972年1月17日康辉出生在石家庄,妻子刘雅洁比他小两岁,两人于2000年元旦结束了8年爱情长跑,但从结婚至今20年,二人一直没要孩子。在宣传自传《平均分》一书时,康辉回忆由于双方忙于工作、彼此事业又处在上升期,两人又无法放弃自己的工作,于是“从结婚第一天起,我和太太决定:不要孩子,组个丁克家庭。”。
其三,还没做好当父母的准备,担心自己无法对新生命负责
还有一部分家庭选择丁克,是因为夫妻完全没有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比如很多我们熟悉的明星:朴树、李建、郑伊健等,都曾不止一次在节目中表示过这样的想法。很多人奇怪,身为明星他们完全有能力抚养孩子,为什么会没做好准备呢?其实在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拒绝被同化”。
我们的社会有个隐形的“社会记录表(social record)”,它告诉每个人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大部分人的一生都会按部就班地对照这个时间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干合适的事。在这张社会记录表中,个人的意志变得不再重要,很多独一无二的想法会被主流认知消除。这其中不排除会有一些人,为了表达个人意志,而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比如,不生孩子。这类人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化”标签,他们拒绝随波逐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追求。
就像舞蹈家杨丽萍所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一只蚂蚁可以是我的孩子,我的舞蹈也可以是我的孩子。
那些选择丁克的家庭后悔了吗?
康辉在《平均分》中写过一段对丁克的自白:“如果能重来,我想我一定会早早如了她的心愿。让她膝前多一个冰雪可爱的孙子,那也是她生命基因的复刻,会在未来她在或不在的日子里、在这个世界里留着她的或深或浅的印迹。”这是康辉对母亲的亏欠,言语间多少有些悔意。
这份亏欠来自于2013年康辉上《鲁豫有约》时,母亲写给她的一份信,“你爸爸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见到孙子,所以希望你们尽快要个孩子,完成我们的心愿。”孩子是两位老人唯一的愿望,随着年岁的增长,两位老人仙逝,康辉的这份愧疚也只能通过文字传达出来。
所以你要问“丁克家庭”后悔吗?不用想,肯定有些回答是“不后悔”,比如结婚多年的刘青云和郭蔼明、刘嘉玲和梁朝伟、张卫健和张茜、李健和妻子孟小蓓,他们都很幸福。确实明星的生活充实而丰富,即便到了宋爷爷和江奶奶的年岁,也不需要卖房治病,我也相信他们的晚年生活一定很丰富多彩。
但我们普通人呢?可能也有“铁钉们”过得很幸福,不做过分评价,就说说身边的例子吧。我的三伯算的上最早一代的“丁克”了,爷爷奶奶嘴皮子都磨破了,丝毫没让三伯放弃丁克的想法。爷爷放下狠话“不孝子,以后我死了,也不要来扫墓!”,三伯也是犟脾气,爷爷百年后竟然真的多年不去扫墓。奶奶临走前拉着大伯说,“劝劝你三弟,不行抱养一个也行!”,我们都知道两位老人放心不下三伯。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也都默默接受了三伯丁克的想法。三伯夫妻两没事看个电影,去个西餐厅,过得比我们小一辈都潮,曾经我以为他们真的很幸福。近几年去拜年,三伯都会叹着气说:“人老了就喜欢热闹,只有你们来才感觉像个家。”,见了优米更是喜欢的不得了,看着被姥爷抱在怀里的优米,我在三伯的眼里看到了太多的东西,羡慕、懊悔、失落种种都有。
我曾问父亲:“爸,你说三伯后悔吗?”,“能不后悔吗?有什么用?没事你们就去多看看他!”是啊,能不后悔吗?别人家儿孙满堂、欢欢乐乐,自己家清清静静。也许这些年轻时的棱角,只有时间才能抚平!
如果有可能,就生一个吧,哪怕就一个呢!
其实身边“丁克家庭”不止三伯,父亲儿时的班主任李老师也是“丁克”。几年前,李老师老伴因病去世,后事是李老师拄着拐杖一手操办的,他对几位学生说“走了也好,起码我还能看着下葬,以后我还不知道咋办呢?”从那时起,父亲和几位同学约好,几个人轮流每天给李老师打个平安电话。2019年6月的一天,李老师电话突然打不通了,谁都联系不上。等父亲他们赶到时,老人已因脑溢血倒在了厕所,医院诊断死亡时间是前一天夜里10:30左右,李老师后事也是几个学生操办的。
可能因为三伯的原因,从未想过要“丁克”。很多人会说,不是因为有孩子生命才有意义!是啊,没有谁可以给出生命意义的标准答案,但孩子的到来确能为生命带来另一种可能。英国《太阳报》曾做过一个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家长会后悔生下孩子。既然只有5%会后悔,那么不妨试试呢?也许孩子带给我们的惊喜大于麻烦呢?
当然,不做道德绑架,只是如果有可能就生一个吧,哪怕只生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