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国庆收假后第一周,法定假日调休一天,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周六都要上班,学校也不例外,孩子们周六也得上课。楼上邻居家儿子佐佐今年上三年级,邻居说最近佐佐每天晚上作业都要写到23:30,刚开始她以为收假后老师抓进度,布置的作业多了。咨询老师后,发现作业量并没有增多。观察后才发现,佐佐写作业时经常会写着写着就发呆,要么就东瞧瞧、西望望,或者吃点水果,喝点水,总之,就是不往作业前面凑。而且最近几天佐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变成了“妈妈,这周过的好慢啊,怎么还不到周末!”
听了邻居的描述,我告诉她:“佐佐这可能是假期综合症的前兆啊,你得多注意引导,小心影响孩子心理健康。”邻居有点不相信“小孩子有什么假期综合症?我看他就是假期玩的太多了,早知道不带他出去了”。
和我邻居同样想法的人绝对不在少数,他们不了解“假期综合症”,认为这就是一种矫情病。其实,长假过后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赖床、沉迷游戏、贪吃、甚至感冒生病等症状,不是孩子矫情贪玩,而很大可能是他患上了“假期综合症”。
什么是“假期综合症”?
“假期综合症”在心理学上叫做“假日心理综合征”,一般较容易出现在长假之后。具体表现是:假期过后,很多人还会沉浸在假日的感觉中,一时无法适应忙碌的上班、上学生活。甚至有些人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症状,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低下、焦躁易怒等。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有些不适会直接体现在身体上,比如,拉肚子、胃疼等。
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则十之八九是“假期综合症”:
- 1,做事不规律,爱睡懒觉。以前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现在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一写作业就走神,每天晚上作业都要拖到很晚才完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天天要到最后一刻才爬起来,没时间吃早饭,最基本的生活起居全乱了。
- 2,做事不积极,拖延症患者。假期里没有上课的压力,渐渐松懈了下来,“拖延症”也不知不觉找上门来。于是,开学后就变得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每天都在想,要是还在假期该多好。潜意识里还认为自己在假期,导致很多任务一拖再拖。
- 3,沉迷电子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你以为他在屋里写作业,进去才发现人家在偷偷打游戏,经常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很多“假期综合症”的孩子,习惯用游戏逃避现实,他们宁可在游戏的世界里几个小时,也不想面对现实中的那一堆作业。
- 4,依赖性增强,不愿亲力亲为。假期里孩子们大部分都会被家长、老人照顾的很好。这会让很多平时已经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孩子,变得事事依赖长辈。
- 5,乱发脾气,张牙舞爪。作息紊乱等不良习惯给孩子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脾气暴涨,一没顺着孩子的意愿,孩子就乱发脾气。
如果孩子出现上面几种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过分苛责了,寻找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才是家长最该做的。
为什么孩子们会出现“假期综合症”呢?
很多家长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假期综合症”呢?放假、收假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吗?怎们还会不适应呢?其实,如果你这么想就把“假期综合症”想简单了。
首先,假期里,正常的作息会被打乱。
孩子在放假期间,生活方式与学校生活大不相同,学校生活井井有条,每天都有课程安排,非常有秩序感。而放假期间,孩子们没有了老师、作业的压力,想睡到几点就几点,想几点睡就几点睡,作息时间完全被打乱,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睡眠不足、抵抗力下降。同时,节假日各种聚餐又在所难免,孩子年龄较小最美食又很那有自控力,暴饮暴食就成了必然。不规律的饮食,让肠胃负担过重,很容易形成消化道疾病。并且在假期孩子有父母相伴,假期结束后孩子就需要单独面对学校即将发生的一切,这也难免会让孩子情绪焦虑。
其次,感受到压力,神经元会分泌特定的激素。
西班牙权威的神经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曾说:当孩子感受到某种压力时,大脑控制动机的区域,一些特殊的神经元就会分泌特定的激素,这种激素进入大脑会让孩子们将所做的事情和“压力感”联系起来。
假期收假,孩子们即将面临:老师检查作业、新的课业要求、甚至隔三差五的考试。这一切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大脑分泌特定的激素,从而让孩子跟平常变得不太一样。这种激素近年来已经被脑科学家证明是皮质醇,也被称为“压力激素”。
少量的压力激素对维持人体的“体内平衡”非常有帮助。比如,原始人类在捕捉猎物时,忽然发现不远的草丛中有只老虎,这时位于我们大脑底部的下丘脑就会开启身体自身的报警系统,向脑垂体发送化学信号。接下来脑垂体便会依次释放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激活处于我们肾脏旁边的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和主要的压力激素——皮质醇。在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下就会让身体充满能量,以应对这种危急时刻。
而如果压力激素过多,则会让人体无法自我消化内在情绪,让人们感到身心俱疲,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1998年,一场暴风雪席卷了加拿大东部,上百万人口受灾,电力停供有些地方甚至长达40多天,成千上万的家庭被转送到临时庇护中心。调查发现,经历此次灾难孕妇体内“压力激素”激增,对腹中的胎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孩子成长到5岁半时,与同龄儿童相比,他们的智商更低,语言能力的发育也相对滞后。
所以,如果孩子患有“开学综合征”,不进行积极引导,很可能让压力激素过分增多,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身为家长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那么,要怎样引导孩子平稳度过“开学综合症”呢?
需要注意的是“开学综合症”需要提前防治,而非等到真的有了症状之后才去拯救。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节前开始预防为主,做好计划。
所谓节前开始就是指,还没放假时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计划。很多家长一到假期都会给孩子制定计划,但这些计划很多最后都搁浅了,为什么?是因为,这些计划只是家长的计划而已,他们没有征求过孩子们的意见。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要做多长时间的作业,去哪里玩,可以玩多长时间,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打多长时间的游戏等等,这些只是家长一厢情愿的愿望而已,既然是家长的计划,孩子很难执行那就是必然。
我们的建议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计划,如果你担心孩子没有执行力,也可以先帮孩子制定计划,到假期中间阶段时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根据孩子前半段时间的表现,和孩子商量,适当的进行计划调整,不要将你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第二,用好假期,夯实基础。
为了避免孩子难以适应开学快节奏的学习环境,假期巩固知识、预习新课的步骤必不可少。虽然放假了,但必要的学习时间还是需要保证。虽然没有在学校时的高密度学习了,但身为家长还是需要掌握孩子的假期作业,并根据作业量合理安排每天要完成的内容。并安排必要的完成时间,比如,每天40分钟语文作业时间,30分钟数学作业时间。当然这个时间最好是征询孩子后共同商议的结果。
利用假期预习新课业,是帮助孩子度过“假期综合症”很有效的一步。往往造成孩子假期综合症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假期结束孩子“心”还未收回来,但老师已经讲了很多新的知识,那些没有预习的孩子就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所以,让孩子提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教孩子,以下两种预习方法:
1,提纲预习法
和孩子一起把要预习的内容列成提纲、提炼概括为有逻辑联系的纲要结构。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新的知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孩子听课时很快就能找到对应的内容。
2,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个方法是指,预习时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归纳新知识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将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最大化的联系起来。比如,教孩子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可以让孩子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周长怎么算,这两者有啥不同。
第三,假期结束,注意孩子情绪宣泄。
假期结束,孩子们面临新课业、考试等,难免会产生心理压力,产生排斥心理。收假后,家长尽可能每天抽空跟孩子谈谈心,比如,建立一个属于你和孩子的专属时间,可以是在孩子睡觉前的10分钟,利用这10分钟夸夸孩子的优点和特长,缓解孩子内心的脆弱和不安。也可以讲讲今天你遇到的好玩的事,说说你在工作上碰到的难题怎么解决的,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遇到假期结束后的焦虑。强化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带有快感的情绪体验,帮助孩子宣泄个人的不良情绪。
总之,假期综合症不是简单的课业焦虑,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共同作用的病症。面对假期综合症的孩子,科学合理的引导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