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坐公交回家,对面坐着一对学生。于是听到了下面这段有意思的对话:
学生A:“完了,明天考试,我还没咋复习~”
学生B:“你可拉倒吧!我信了你的邪,上次你就这么说!”
学生A:“上次我确实没复习好”
学生B:“没复习好的结果就是全班第一?你复习好是不要上天啊?”
学生A:“……”
学生B:“就因为你说没好好复习,我也没咋复习,结果你全班第一,我倒退10名,我妈差点没骂死我!”
听完两位同学的对话,我想起一个笑话:“学霸说没复习好,那是谦虚;学渣说没复习好,那是真的一点都没复习!”。
其实想想,我们上学那会不也一样嘛!学霸们经常标榜自己没复习好、考试没发挥好,但成绩一出来依旧遥遥领先。也正因此,他们经常被扣上虚伪、矫情的帽子。那时候还特看不上这样的学霸,觉得复习好了就说复习好了,每次成绩那么好却说没复习好,这不是骗人吗?但最近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发现我可能错怪了他们。原来学霸们经常说没考好、没复习好、成绩不理想,这并不是在矫情,也不是虚伪,而是“防御性悲观”,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性认知策略,并不是有意而为之。
悲观还分防御性?是的,“悲观”其实种类很多。
心理学教授Julie Norem花了超过20年时间,用来研究“悲观”。她发现,以前人们常常认为“悲观”是个贬义词,这是因为人们将悲观的含义简化了。事实上,不同情况的悲观有不同的作用结果。Norem和她的团队将悲观分为以下几类:
气质性悲观(dispositional pessimism):这类悲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悲观”。简单来看,这类悲观一般都基于气质性层面的。是一种整体的倾向性,即人们在对未来的看法上,长期倾向于往最坏的方向猜想。
归因性悲观(attributional pessimism),也被称为解释性悲观(explanatory pessimism),这类悲观是指,一件事情发生后,人们对它进行解释时,更倾向于采取内在的、稳定的负面归因。它与气质性悲观最大的不同就是,归因性悲观强调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解释,而不是对未来的期待。
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它指人们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时,仍旧设置不现实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结果。也就是防御性悲观的人会在事件发生前,将期待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坏的可能的情境。举个栗子,就好比我碰到的那个学霸,他会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持有消极预期,担心自己没复习好、考场发挥不好。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说说,这种让学霸看起来很矫情的防御型悲观。
其实,学霸之所以说“没复习好”“这次大概要考砸了”是由防御性悲观的两个特点决定的。研究者认为,防御型悲观有两个特点:消极期望(negative expectation)和反思性(reflectivity)。消极期望是一种自我保护,可以使采用该策略的人在失败面前保护自己。而反思性则会让使用该策略的人,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更加努力。比如:学霸说“我这次没复习好,大概要考砸了……”其实有两层含义,其一:我这次成绩可能会很不理想,是由于我没复习好,我已经提前预估到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其二,这次是因为没复习所以考不好,下次一定要好好复习。你看,采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学霸,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激励自己努力。
防御性悲观到底如何影响孩子?
我们通常都觉得孩子乐观点总是好的,积极向上有益处,乐观会带来幸福,而悲观一无是处。但防御性悲观与我们平常理解的悲观并不一样,它虽然是消极的思维但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防御型悲观不是悲观。
防御性悲观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观,虽然真正的悲观者也会在事情发生之前,显示出他们的消极期望、焦虑,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真正的悲观者,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回避式”应对策略,压力事件结束后,焦虑也会随之消失,而且他们并不会去复盘反思,从中获取经验。
而防御性悲观者,则不这样认为。随着虽然事前他们会合悲观者一样产生消极的期望,但事后他们会反思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准备。长远来看,真正的悲观降低了期望,也降低了成就;而防御性悲观,虽然降低了期望,但对实际的成绩不会产生副作用。甚至研究者发现,防御性悲观者的成就与乐观者的成就不相上下。
可以说,防御性悲观,是介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一种认知策略。
防御性悲观与乐观的区别
防御性悲观从结果来看,虽然和乐观者的成就相差无几,但终究不是乐观。乐观的孩子在做事之前不会考虑太多的结果,不会去想做的好会怎样,做的差会怎样。但防御型悲观的孩子,在事前会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预演一遍,并且会着重关注最坏的那个结果。不仅在这种预期策略上,防御性孩子和乐观孩子存在差异,在回溯策略上乐观孩子和防御性悲观的孩子也存在差距。
心理学上有两个概念:“向上比较(upward comparisons)”和“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s)”。前者是指,描述一些比实际情况好的情景进行比较,比如:“如果我能好好复习,我就能考的比较好”,这种比较有一定的反思、准备性,能为以后的行动做准备,但这种比较常常带有消极的情绪;而后者,则是与最坏的情况进行比较,比如“我如果没有好好复习,我很可能这次就考的更差~”,这种比较可以让人积极向上,但并不具备反思和为下次行动做准备的性质。从这个层面来看,防御性悲观的孩子通常采用“向上比较(upward comparisons)”,而乐观的孩子则采用“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s)”。
这也就是防御型悲观的孩子和乐观的孩子成就不会相差太大的原因。防御性悲观的孩子虽然带有一定的消极预期,但这些消极预期结合事后反思,就成了一种动力。所以他们会把消极心境解释为,自己必须努力,因为自己还有任务没完成。所以,你告诉一个防御性悲观的学霸,“停下来,歇一会吧”,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会一直有个声音在提醒:“快点去学习,上次没复习成绩没考好,你忘了吗?”
防御性悲观不是自我设障
这两年,育儿界中“自我设障”这个词特别火。它是指孩子做事情会故意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一条退路。比如,由于怕自己考不好,完全放弃复习。等成绩出来就可以说“我没考好是由于没复习”,虽然学霸也这样说,但二者却完全不同。从自我价值的动机来看,虽然“防御性悲观”和“自我设障”都是孩子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但“自我设障”的孩子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缺少努力、缺少运气等方面。这样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仍有价值存在。
防御性悲观的孩子和自我设障孩子最大区别是,自我设障的孩子会为消极预期付出行为,比如他们会拒绝复习,上课走神等。但防御性悲观的孩子,只是认知层面的消极,他们不会放弃努力,相反消极的预期反而会变成他们前进道路的动力。比如:学霸说“没复习好,这次要考砸了……”,不是为了自己真的不复习,而是把这次没复习好考砸了,变成下次要好好复习的一个压力动机。
所以,防御性悲观的孩子,虽然看似情绪消极,但他们的学业并不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防御性悲观呢?
心理学家Julie Norem分析发现,气质性的悲观是与生俱来的,改变起来很难;归因性悲观则是可以习得和改变的;而防御性悲观则是最容易习得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出现防御性悲观,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他天性如此,而是受到了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研究者也做了相关方面的课题,发现影响孩子悲观性防御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文化因素和家庭氛围。
文化因素,说到这个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它是一个很有规则感的国家,幼儿园孩子进教室,鞋也要摆的整整齐齐,这势必会让孩子的性格更加谨慎。为了万无一失孩子们就会将消极情绪带入,充分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所以你会发现,日本的孩子有很多隐形学霸,虽然他们总抱怨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但几乎都能完成的很好。
家庭因素:有一部分家庭,为了怕孩子失望,就很注意不提升孩子的希望。比如,家长们会常告诫孩子“凡是要三思而行,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努力。”,这其实就是防御型悲观典型应用。
面对“防御性悲观”的孩子,家长要做什么?
虽然防御性悲观的孩子和习惯乐观的孩子,成绩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也有研究显示,从长期来看,防御性悲观的孩子学习成绩的平均分会低于乐观孩子。这主要是因为防御性悲观的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有更多的心理症状,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更低。时间一长,他们的内部动机就会逐渐减弱,最终影响成就。所以面对防御性悲观的孩子,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很多防御性悲观的孩子,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体内调节系统。看到成绩下滑,他们会给自己施加压力,也会进行反思,这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再次施压,而是引导孩子放松。生活中防御性悲观的孩子成绩都不太差,当然偶尔也会因失误成绩有所下降,这个时候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让孩子调整心情再出发,要比劈头盖脸一顿批效果好得多。
其次,引导孩子调整心态。
防御性悲观孩子虽然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但孩子的情绪总体还是悲观的。当防御性悲观的孩子考试后,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调整心态。具体可以和孩子一起听音乐、阅读孩子喜欢的书籍或带领孩子参加户外运动,比如,打球、跑步等。总之做一些可以让孩子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事。
最后,不要强制要求孩子乐观。
虽然目前主流的价值观是“乐观”,但面对防御性悲观的孩子,家长没必要非要强迫孩子乐观,因为这类孩子并不是悲观到不对生活抱有希望,或是盲目的主观臆测悲观看法。相反,他们是以防御性悲观看到更多种可能,做最充足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如果孩子的认知策略是防御型悲观,家长只要注意引导孩子调整心态即可,不必强迫孩子非要乐观。
稻盛和夫曾说“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悲观的计划”说的其实就是防御性悲观,只有用防御性悲观思维,考虑到事情的最坏一面,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才会对任何即将来临的结果都不会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