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大礼节,向来有“跪天跪地跪父母”的说法,但如果父母向自己在生的女儿下跪,往往会被视为儿女不孝。
前不久,丹丹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六旬的父亲向她下跪,却没有人给丹丹安上“不孝”的标签,村民们甚至还对丹丹的父亲动起手来。
钟老先生说自己的女儿不孝:不尽赡养义务,打电话不接,更不回家。然而女儿的话,却让所有人同情起女儿丹丹来。
丹丹说,她并非不赡养父母,丹丹和丈夫把自己近年来给父亲的转账记录都拿了出来,而就在前一天还给父亲转了600块钱,之所以不回家是怕了父亲。
在15年的时候,父亲为了向她要钱,跑去丹丹的婆家对着丹丹又跪又拜,无奈丹丹给了父亲2000块钱。
说起往事,丹丹声泪俱下,她知道不管她给父亲多少钱,父亲都不会有休止的一天,只要不给他钱,稍微有事情不依父亲,他就上婆家闹。
这已经是丹丹第二段婚姻了,第一段婚姻正是被父亲闹翻的,而眼前这段婚姻也被父亲闹得岌岌可危。
当提及对女儿要钱是不是对的,钟老先生显得那么理直气壮:
“怎么不对咧”
“我又不是要多!是吧”
“拿钱应当的”
正是这份理直气壮,钟老先生曾经威胁女儿,反正他认识这里,要闹得女儿在新的家庭又过不下去。
在众人调解之下,丹丹再次给父亲转了一笔钱,并致电让父亲知道钱已到账。
而面对父亲提出让她常回家看看的要求,丹丹也欣然答应。
一切看起来好像已经解决,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女婿再也看不下去。
去到女儿婆家,钟老汉马上就对着女儿骂了起了,丹丹一直忍着不出声,只是在婆家人面前满脸的委屈。
终于,面对父亲的无理取闹,丹丹情绪崩溃了,对着父亲大吼了一声。本以为这一声怒吼可以让父亲住口,然而,却换来了父亲一个巴掌。
恼怒的女婿立刻上去扯住了老丈人,然而一旁的村民们却忍不住,直接对钟老汉动起手来。
即便父亲的行为如此过分,丹丹仍然在担心父亲,在打斗中被拉倒在地的她,马上爬了起来,拉着父亲,用身体阻隔对父亲拳打脚踢的众人。
丹丹一方面恼怒自己的父亲到婆家又吵又闹,另一方面又担心父亲受伤,情绪再次崩溃的她,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到死我也不回去(爸爸身边)了,我都不到这家(婆家)过!”
这位自私的父亲把女儿当成了提款机,或许是老无所依,又或许是自己无以为生计,但终是掩饰不了其自私自利的本性。
在这段亲子关系中,丹丹扮演起的,反而是“衣食父母”的身份,不断的宽容父亲的行为,却换不来父亲这个“老小孩”的一丝理解。就好像在超市里我们常常看到的,为了玩具,孩子在地上满地打滚,而父母只能无奈妥协。
对于自私得如此明显、人人喊打的父母,或许在人性上丹丹能得到一丝安慰、一丝支持,但更让人无奈的隐形的“坏父母”。
丹丹的父亲,或许只是物质或者一顿暴打就能解决的问题,然而另一种“坏父母”,却让所有人都无可奈何,只能对当子女的说“我劝你善良”、“妈妈只是为你好”。
英子的妈妈在众人面前斥责:“她是我女儿,我为什么不能看(英子的日记)!她什么都不跟我说!”
英子已经34岁,是一名博士,然而她什么都不敢和母亲说。
在高中的时候,母亲偷看了她的日志,知道她暗恋学校里的一位男生。妈妈第二天就上学校去闹,跟老师告状,说该男生勾引英子,影响她学习,把人家男生骂的狗血淋头。
这让英子非常尴尬,即便在多年后见到那位男同学,对方也仍然无法释怀。这个事情,让英子不敢再轻易接触男生,在那以后再没谈过恋爱。
英子这一生的路,都是妈妈给她选择的,即便她的博士专业。
妈妈不允许英子打扮,认为女生年轻就是自然美,而更重要的是,妈妈认为如果一个女孩子这个衣服穿一下,那个衣服换一下,她就没有时间学习...
在现场所有人的支持下,英子第一次鼓起勇气对母亲叛逆:“妈,你看所有人都认为你有问题...”
然而还不需要英子继续说下去,妈妈就立刻打断了英子:“我哪里有问题呀?!”
“难道我就过得好吗?”
“我所付出的心血”
“难道我白付了吗?”
妈妈的潜台词,就是我的付出全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成功,妈妈始终认为所谓的成功就是读书好,考研、考博...
因为我的付出那么多,所以孩子你必须努力学习,不然你就对不起我。
跟丹丹的父亲是那么的像,丹丹父亲的潜台词:“是我养大的你!所以现在你必须要给我钱,无条件的满足我。”
只是比起丹丹的父亲,英子妈妈的行为更加隐晦,“我是为你好,我为你含辛茹苦,我为你付出一切,所以你必须按照我的定义来活,否则你就是不孝,否则你就是错得离谱!”
面对“坏父母”,在过于讲究孝道的社会中,我们仿佛无从选择。
在道德上,叛逆父母,仿佛天理难容;
在孝义上,叛逆父母,不孝标签随之而来;
在法律上,不赡养父母,将是违法的行为...
面对着这些让人无奈的父母,我们面前摆着的,仿佛就是一条“绝路”,除了忍耐还是忍耐,没有其他选择。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要打破这种让人无奈的局面,我们就需要了解为何我们的父母、乃至我们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是一句劝子女善良时最常用的话,然而也是这句话让一些“不是之父母”底气十足。坏父母的共同特点就是自私,不顾子女需求,那么坏父母是怎么样产生的?
拒绝分离,指关系亲密的两个人一直黏在一起,彼此干涉对方,各自没有私人空间。
例如英子的妈妈,就是拒绝分离的类型,表现出来的就是对英子进行情感勒索。16岁的时候,英子的父亲去世了,剩下母女两相依为命,这更加剧了英子妈妈把所有希望放在英子身上,不容许她有任何差错。
单纯分离,指本应关系亲密的双方,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都不愿意接受对方,只想与对方分离再无瓜葛。
尤其在孩子6~36个月处于分离期的时候,倘若此时父母或者其主要监护人没有给予他应得的爱,那么他将变得对“爱”一无所知。
例如丹丹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女儿对他的爱他完全无视,唯一能给他安全感的是金钱、物质。为了物质享受,他完全不顾丹丹的死活。
还有一种单纯分离,则是在恋爱的时候受挫。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被称之为“渣男”、“渣女”的人,他们并非天生就渣。
对他们的“渣”进行溯源,通常可以发现他们在过去的恋情或者家庭中(父母)受到过伤害,就例如男友/女友拜金,所以离开了自己。形成恋爱中的单纯分离。
事实上,溺爱属于拒绝分离的一种,但在坏父母的身上,表现为两层:
其一,原生家庭对他的溺爱,即他的父母对他的溺爱;
其二,子女对他的溺爱,即他的儿女放纵他们的行为,不懂拒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父母”,与现实父母是否一致,取决于现实父母是否能让他们满意。而“理想父母”有一个共同特点:能给予自己无限且无条件的爱。
在英子妈妈来说,丈夫离世之后,在家庭中首位重要的夫妻关系丧失了,而她错误的把亲子关系提到了第一位,她不愿再次寻找自己的幸福,理由是为了女儿的成长,这种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她错认为操纵等于为女儿好。
他心中理想父母的原型,就是如他对待英子的要求般:能给予他无限的、不讲要求的物质支持。
与之理想父母一样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化的自己,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异较大的时候,人就会用各种方式去增值自己,往理想自我发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云,在阿里巴巴功成名就之后,他无数次在公众面前表示自己想当一名乡村教师,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当还有另一种失败的例子,就是英子的母亲,她认为成功就是读书好,就是不穿花俏的衣服,不谈恋爱,集中全力做到学业成功。
但她已经失去了通过科考来增值自己,实现理想自我的条件,她把英子当成了另一个自己,年轻的自己。已经在年轻时错过的她,现在自然不允许英子有任何的差错。
这些或许就是我们的父母变得自私,变成“坏父母”的原因,细心的子女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坏父母”也是一个饱受伤害的可怜之人。
他们和我们一样,无法选择自己出生与什么家庭,无法选择一对爱他们的父母,就如我们一样。
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给自己的子女一个美好的家庭,一个充满爱又保持距离的家庭,一对爱他们同时又理解他们的父母。
对于生在拥有“坏父母”家庭的孩子来说,那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然而这件事情并非绝对的“死路一条”。我们还可以选择以下的方式:
在法律上明确的规定,父母应当对子女尽抚养的义务和责任,同样也规定了在父母年老后,子女需要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和责任。
撇开道德、孝义不说,相信没有人希望成为一个罪犯,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罪犯模板的父母。
尽己所能的赡养父母,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就如我们年幼时,他们抚养我们一样(无论他们是否出于爱、出于本性)。
抚养分为两个部分:
“抚”字义上指抚摸、爱抚,这需要有爱,指心理上的养育;
“养”则更多的指身体上,物质上的养育;
两者结合才衬得上“抚养”一词。在自私的坏父母对我们的养育的时候,他们往往是缺乏爱的,也就是没有尽到“抚”的义务和责任。
或许他对我们的伤害难以原谅,单纯的“劝你善良”无疑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侧面制裁子女不孝。
但我们可以让这个链条在我们这里终止,不把它传递或者变相传递给我们的子女。
如英子和丹丹,即便别人不会给她们忤逆父母的行为贴上不孝的标签,但她们自己仍然会难以跨过那个心坎。
否则英子不会在如此多人支持她的情况下,选择抱头痛哭而不是勇敢对母亲说不;
否则丹丹也不会在最后情绪崩溃,喊出不会回父亲身边也不会在婆家生活的气话;
拒绝父母的不合理要求,这并非不孝,倘若不拒绝,我们就会陷入放纵父母、溺爱父母的行为中,这将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
例如,英子妈妈把英子视为自己的全世界,倘若英子遭遇非妈妈可操控的失败,妈妈很可能因此陷入绝望。
再例如,丹丹的父亲把她当提款机,倘若这个提款机无法再给他提供或有理或无理的物质,那么他将无法继续生存。
原谅自己的“不孝”,温和而坚定的拒绝父母的不合理要求。爱一个人,同样也需要学会保持距离,学会合理拒绝。
淅爸有话说: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是如何的,就如他们一样,只是我们不能把这些负面的东西,传递到我们的子女中,否则多年后他们可能面临和我们现在一致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