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西塬曾经唯一的集镇在这村,真没想到!你知道吗?

2019-09-03     韩是我I说关中事

【 贠曲村名故事多】:阳郭镇贠曲村曾因有贠姓和曲姓居住而得名。贠姓清末移居塬下贠张村,传说是伍贠的后代,今居贠曲村三组地域,有贠家巷遗址。曲姓居今贠曲村贠(曲)铁(炉)公路北,何时迁出或绝户无考。

贠曲街目前以姜、张、关姓为主,其中姜姓迁自阳郭。道光、咸丰年间,阳郭姜姓大户一支分于贠曲,称为西姜。阳郭镇东边和南边的称为东姜和南姜。东姜和南姜以经商为主,建有砖木结构高楼殿堂的深宅大院。西姜以农耕为主,在贠曲街修筑一院土木结构的“姜家祠堂”。上世纪50年代初三处姜家后裔,过年都要同宗祭祖,婚丧嫁娶互相通报。

贠曲的名称来历有不同的传说:一说是贠曲塬面有中穿南北的渠道,连接南岭与北沟,商贾以渠为途,沿渠而运,运货之渠称“运渠”,后谐音成“贠曲”;二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部分儒士逃出咸阳东潜渭南,在“灰堆”遭盘杀,转而上塬,来到林木茂密、虎狼成群的“四沟里头”,却遭狼虫残伤,临死前大呼“冤乎屈哉”。其葬身之地被称为“冤屈”之地,谐音成“贠曲”;三说是王莽追杀刘姓宗室,刘秀闻讯,从长安出发经“四沟里头”沿渠南逃,想回家乡南阳。王莽追杀至四沟里头渠中,遇貌似刘秀的杀无赦,错杀无辜者甚多。刘得天下后,追忆沿渠被杀者,感慨说四沟里头的渠为“冤渠”。“冤渠”后谐音成“贠曲”。

【商贾不绝古贠曲】:临渭区西塬的贠曲三面环沟,是秦岭北麓出口之一。经南岭下来的洪水冲刷,形成了中穿南北的渠道,连接南岭与北沟,商贾以渠为途,沿渠而运,运货之渠称“运渠”,后口耳相传为“贠曲”。

明嘉靖年间,贠曲为西塬的唯一集镇。商州、蓝田的客商向北部长途贩运货物,多经大王至贠曲,次日启程赴三张,再往零口或渭南县城。通过骡马驮运、人挑肩担,把山里的桐油、药材、大麻、核桃、板栗、木炭、木耳、松椽、草鞋等运出,又把渭南县城的食盐、棉布、棉花等生产生活用品运回山里,贠曲因由这些商贾过往,也显得繁荣热闹。店子渠到竽子沟口的“官路”上,商贩挑夫经常结队而过。

街南头庙西曾有一土台,为明代申明亭旧址。每逢集会,“里长、里老、甲首立钦定圣谕于正中,讲法令规约,民不得无故不到”。交易集中在南北街道,南段繁华,中断通往街西的巷道称猪市巷,北段是粮食市。大家畜交易、木头市在街道南段西侧。遇古会牲畜交易在牛市巷。

老街布满商号铺面,民国时期有旅馆、饭店、粮店、杂货铺、书店、诊所、药铺、邮政所、烟膏馆、染坊、棉花店、裁缝、银匠、铁匠铺子等。每年春暖花开,川浙两广、河南河北的客商常聚此收购草帽。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临渭政协文史【看完记得关注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W5r_GwBJleJMoPM0Iz0.html